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老而不朽”周有光

http://www.CRNTT.com   2013-04-17 18:51:02  


 
  “終身教育,百歲自學”

  周有光為《見聞隨筆》撰寫前言時寫下來“終身教育,百歲自學”這個標題,作為對他自己的鞭策,也是他踐行的人生哲學。周有光上大學主修經濟學,畢業後在銀行工作,用的是金融學;去美國後,他靠的是進圖書館讀書自學;解放後他一人幹三份工作,其中包括在復旦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他沒有洋學校頒發的榮譽頭銜,全憑真才實學當上了二級教授(離休前為一級教授)。

  1956年他改行參加中國語言文字的現代化工作。50歲的他又得從頭開始。面對周圍一大批國內頂級的語言文字學家,他平時積累的知識不夠用,還得靠自學勁頭和鑽研精神。他不但參與研製漢語拼音方案,還在創建現代漢字學、研究比較文字學、研究中文信息處理和無編碼輸入法等方面顯露頭角。

  85歲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他忽然覺得自己一向生活在專業的井底,“發現井外還有一個無際無邊的知識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趕快自我掃盲”。於是,他靜靜地坐在他那9平方米的“有書無齋”的小房間中看書、思考、寫作。他寫下許多筆記草稿,先讓朋友和晚輩評點,又不斷修改,有的文章發表後再改正、補充。他晚年六七本關於歷史、文化方面的學術性文集,就是這樣邊學邊思考、邊寫邊修改推向讀者的。儘管他說“不知道讀者們會不會笑我幼稚和迂拙”,但公眾對這些跨學科研究的文集給予了很髙的評價。

  周有光主要是在90多歲後寫這些文章,他在《百歲新稿》自序中說:“老年讀書,我主要讀專業以外的有關文化和歷史的書籍……首先想了解三個國家:中國、蘇聯和美國。了解自己的祖國最難,因為……考古不易,考今更難……了解真實的歷史背景困難重重。”

  與周有光同時代的人中,自學成才的很多,對周有光也有啟發。如他敬重的胡愈之的學問,“幾乎全部是自學得來”。周有光開始對調入北京改行想不通,胡愈之說:“這是全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受到他人格感染,到北京後發奮自學,從外行變成內行。周的妹夫沈從文只念過小學,後來成了北大教授;解放後一直挨整,被發配到故宮博物院當講解員,最後靠鑽研寫出了一部關於中國服飾史的傳世之作。這也給了周有光“攀比”的動力。

  “老而不朽謂之聖”,誠如斯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