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或應接受更低經濟增速

http://www.CRNTT.com   2013-03-06 08:47:34  


  中評社北京3月6日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金融危機更多與債務增速相關,而不是以前通常認為的債務量。而在債務增速中,尤以私人債務增速為關鍵。東方早報發表財經評論人陳序文章稱,有外部分析人士通過衡量私人債務增速,認為中國處於危險的地帶(中國國內的私人債務包括各種半官方性質借款者的債務)。這是一個無論正確與否都十分重要的提醒。

  文章分析,國際清算銀行發現,如果私人債務占GDP的比重加速上升,達到比以往10年趨勢高6%的水平,這個增速就是出現嚴重金融困境的一個預警。摩根斯坦利投資管理公司新興市場部負責人Sharma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分析指出,在中國,私人債務占GDP的比重比以往趨勢高出12%,同時也高於日本、韓國、美國和西班牙分別在1989年、1997年、2007年和2008年遭遇信貸危機衝擊前的峰值水平。另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如果一國的私人信貸規模增速連續三到五年超過經濟增速,私人信貸占GDP比重不斷上升的情況通常就預示著金融困境。而Sharma發現,2008年以來,中國私人貸款增速遠超經濟增速,私人貸款占GDP比重上升至180%,增加了50%,增幅近似於美國和日本各自出現最新一輪金融危機之前曾有過的水平。

   自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中國政府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投資急升,占GDP(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43%升至48%。2007年以來,中國每年新增貸款量已增加了3倍多。在截至今年1月底的12個月里,新增貸款達2.75萬億美元。有分析稱,去年中國新增貸款中約有一半來自正規貸款渠道外的影子銀行系統。這些貸款中的相當一部分可能投向了回報低下的項目。在這種情況下,2008年以來,中國公共和私人債務總額飛速增長,與GDP之比突破了200%。

  反對Sharma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銀行危機一般是在外國債權方要求兌現現金的情況下爆發的,中國不僅外債數量非常少,還坐擁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龐大的國內儲蓄。對此,Sharma引用了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2012年8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弗吉尼亞大學經濟學家泰勒在報告中提出了對發達經濟體過去140年79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研究成果,即依賴國內儲蓄、外債很少的國家一樣可能發生金融危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