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夏斌:再論中國經濟改革的“頂層設計”

http://www.CRNTT.com   2013-03-15 08:24:40  


 
  各種經濟問題背後的邏輯關係與“脈絡”

  文章認為,要研究“頂層設計”,必須要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有個準確的把脈。

  十八大報告是這樣指出的: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發展。科學發展是主題。科學發展的主線是轉變發展方式。要轉變發展方式,立足點是提高質量與效益,主攻方向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關鍵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應該說,這一系列的語言、邏輯是極其簡明、清楚的。

  但是,具體怎麼下手?改什麼?十八大報告分別從三個角度進行了概括闡述。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部分,純從經濟方面指出,一是深化改革,二是創新戰略,三是結構調整,四是城鄉一體化,五是提高開放水平。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的部分,從民生與社會管理角度實際上是解決經濟問題的角度指出,一是辦好教育,二是推動就業,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四是推進社保建設,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創新社會管理(此點不屬經濟內容)。同時,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部分,從討論生態文明必然涉及的經濟問題方面又提出,要優化國土空間、促進資源節源、加大生態環保力度及相關的制度建設。

  以上,是執政黨從執政的政治理念出發,分別從經濟領域、社會管理和生態文明三個角度,對從根本而言本屬於經濟發展與改革自身的各種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向、要求與承諾(但沒有量化的指標要求)。如此著筆闡述,這是執政綱領寫作方法的一般需要。這里且不說結構調整、城鄉一體化、創新戰略、提高開放水平等內容本屬經濟改革之題,就是解決民生中的收入、教育、就業、醫療、養老等問題,無不樣樣都涉及經濟問題及其體制改革。因此,面對如此之多的問題,如何梳理其因果邏輯關係?如何釐清中國經濟不可持續發展中各個問題的脈絡,從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說,這是決定中國未來改革成敗的大前提。

  從經濟學出發,其實目前人們經常議論的經濟中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以從以下三種或四種重大的結構分析方法進行歸並、把握。即從發展方式轉變中的結構調整這一“主攻方向”或人們常說的“深層次體制問題”入手分析,從中可以發現,現實經濟暴露的各種問題現象,無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結構扭曲的衍生結果,有的是重大結構扭曲形成的動因。

  一是按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來投資、消費、淨出口比例嚴重失衡。其突出表現是,2003~2011年GDP增長中年均約50%來自投資的推動,消費不足特別是消費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嚴重偏低。該占比從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僅為33.8%,竟下滑了12.6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傾向從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個百分點。有學者指出,由於收入不公,中國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費傾向只有62%,窮人的消費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窮人部分的消費數據,主體消費傾向的下降速度會更快。

  二是按GDP的生產法角度分析,近10年來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隨城鎮化、工業化的過程進展,在第一產業比重穩步下降的情況下,2002年到2008年7年中,第二產業比重穩步上升,由44.8%上升到47.4%,在上升2.6個百分點的同時,資源節約、耗能少、具有勞動密集型特點的第三產業比重卻在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後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到達43%左右。

  三是按GDP的收入法角度分析,近10年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嚴重失調。第一,居民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間一直呈下降趨勢,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個百分點,年均降速2.3%。期間,2004~2007年該比由46.14%下降到39.74%,年均下降竟高達4個百分點,是快速下降的時期。2008年因經濟普查等統計原因,該比重新出現了上升,但2009~2011年又由46.62%下降到44.94%,下降了1.68個百分點。第二,經過再分配後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劇,由2002年的6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57%左右,下降了8個百分點。企業收入比重大體保持穩定,2008年後出現上升。而政府收入比重卻是大幅上升。2008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有17.52%,但其可支配收入比重卻上升到21.28%,兩者相差3.75個百分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