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秦輝:蘇共末日 尚有一人是“男兒”

http://www.CRNTT.com   2013-03-31 09:29:05  


 
  “亡黨”、“亡國”還是“亡朝”、“亡制”

  但這裡還要指出:蘇聯人大那個“暫停蘇共活動”的決議雖然被我們稱為“禁共令”,實際上無論是政變夭折後的蘇聯末期,還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都沒有宣布過禁止共產主義政黨。蘇共是總書記“建議”、中央書記處宣布“自動解散”的(至於為什麼頭頭要解散就解散了,那麼多的黨員都沒動靜,這就涉及蘇共本身的體制問題了)。蘇聯人大“暫停蘇共活動”的理由是要調查8.19政變與蘇共領導層的關係,並沒有宣布取締蘇共(前蘇聯其他共和國有的確實是取締了共產黨)。“暫停”後蘇共再未出現,則是因為此後不久蘇聯就解體了。

  解體後俄羅斯也有人要重新登記注册蘇共,未獲批准,主要理由倒不是蘇聯已不存在——當時的確有些公開要求恢復甦聯的政黨獲得登記的,如安德烈耶娃的“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聯共(布),實際就是1952年前蘇共的舊稱,還有前述那個“共產主義工人黨”也是不承認蘇聯解體,自稱在全蘇而不是僅在俄羅斯境內活動的。在他們口中蘇共也並未“亡黨”,只是他們這些正統的共產黨人開除了“叛徒”戈爾巴喬夫等人而已。

  當時俄羅斯當局拒絕“蘇聯共產黨”登記的理由是:政黨制度下合法的黨具有法人資格,而蘇共與前蘇聯黨國一體,黨產即國產,現在蘇聯已不存在,各共和國分別繼承了它的遺產,如果作為法人的蘇共重現,將造成嚴重的遺產問題。所以“作為國家結構而非作為政黨的蘇共”已不可能存在,但俄羅斯當然可以有“作為政黨的共產黨”,而且可以不止一個。如果共產黨參選獲勝,當然也可以執政。

  俄共和那幾個極左“正統小黨”就是這樣獲得登記的。你可以說以這樣的理由拒絕“蘇共”登記是借口,但沒有疑問的是,當時提出這種登記並不是會遭到鎮壓的冒險行為,如果是登記俄共就更無風險了,把它比作當年後蜀軍隊不“解甲”投降就會面臨血戰乃至被消滅實在有點不當。嚴格地講,蘇聯並沒有“亡國”而只是“亡了制”(或者用過去常說的:“改變了顔色”)——社會主義的蘇俄變成了資本主義的俄羅斯,當然它的版圖也變小了。蘇共也並沒有“亡黨”,它只是失去了一黨專政的地位並且不再黨國一體,而且迄今沒能勝選執政,但作為其繼承人的俄共仍然頗有影響。

  當然,蘇聯這一“亡制”造成的震蕩是非常大的。這個大國雖然沒有“亡”,但國家實力明顯下降,前蘇聯各國人民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裡的確有許多值得汲取的教訓。這也就是普京那句話“誰不為蘇聯解體難過,誰就是沒有良心”的由來。而且如果對於俄羅斯聯邦公民而言談不上“亡國”的話,那麼對於俄羅斯以外前蘇聯其他共和國的俄羅斯族居民而言,很多人的確遇到了國家認同危機:作為俄羅斯族他們實際認同的是俄國,但現在他們卻變成了“外國人”。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問題至今困擾著人們。所以,如何在制度轉型的過程中避免“改朝換代”式的震蕩,的確是個大課題。

  不過即使沒有制度改換,像蘇聯那樣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一旦發生政治危機,震蕩往往都很嚴重,這就是我們過去提到的“帝國後遺症”問題。比起其他大帝國,古代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且不論,近現代的如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以及我們最熟悉的清帝國“解體”後的情況,前蘇聯的“帝國後遺症”其實已經算是最小。我們知道清帝國辛亥解體後,中國即戰亂不斷,直到1949年,比蘇聯解體後的震蕩嚴重得太多。當時的國人也為國家的命運痛心疾首,亟圖出路。不過真想回到“我大清”去的人也就張勛等幾個而已。俄羅斯現在不也是如此嗎?普京說的下半句話“誰還想恢復甦聯,誰就是沒有頭腦”正是這個意思。

  其實,想“恢復”蘇聯版圖和恢復甦聯的體制也還是兩回事,就前者而言雖然現在不現實,我看普京也未必真不想。但就後者而言,現在俄羅斯倒未必不現實:俄共不是在競選嗎?比俄共更左、更斯大林主義的前述小黨不也存在嗎?真想恢復那種體制,可以選他們嘛,然而看看他們的得票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想呢?當年俄共缺少“男兒”,幾十年後還這樣?無疑今天的普京在不少人(不僅俄國人,也包括不少中國人)眼里絕對是個“男兒”,但當年他可不是跟“紅色的羅伊”站在一起,而恰恰是跟頒布“禁共令”、促成蘇聯解體的葉利欽站在一起的!

  有人說,蘇共里“男兒”少,都是叫“歷史虛無主義”輿論給弄的。不過說實在的,蘇聯比西方民主國家黑暗,至少我們是在“文革”時代就知道了。那時我們都聽說過一段雖非正式發表、但卻傳播甚廣的毛主席語錄:“現在的蘇聯是資產階級專政,大資產階級專政,德國法西斯專政,希特勒式的專政,是一幫流氓,比戴高樂還壞。”(毛澤東:《在計委領導小組匯報時的一些插話》,1964年5月11日,《毛澤東思想萬歲》丁本496頁;見矢吹晉編譯:《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を語る》,(東京)現代評論社1975年,256頁。)這大概不能算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