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階層結構:僵化與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3-04-18 11:06:02  


 
  新型階層再生產及其未來

  “贏家通吃”的格局在10多年前便基本確立了。一個例證是,今天我們所知的富豪都已經在那段時間里崛起,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經難以想象再有新的草莽英雄橫空出世了。

  這並非說利益格局的調整已經結束,細微的重新分配和布局仍在進行,但大體上不再有劇烈的震蕩。也就是說,圍繞國有企業、資源、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建立起來的、受到體制內貪腐勢力保護、並與外資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特殊利益集團”形成並站穩了腳跟,其他利益群體更像是這片大樹底下的“花花草草”。前段時間曝出有多個身份證的“房姐”龔愛愛事件,清晰地表明了這些勢力之間的聯繫:原始積累來自對國有資源的掠奪,利用體制內負面力量的庇護獲得多個身份,利用金融工具的放大作用大量投機於房地產,而其購房的地產公司又是外資的。

  這種階層結構的形成和固化花去了一代人的時間,如今這種格局已經開始了自身的再生產。這便產生了“富二代”、“官二代”、“學二代”、“窮二代”等各種“二代”。“富二代”不僅指富商的子女,也包括高級官員以及富裕地區一般官員的子女,因為他們也可以享受得起奢侈的物資生活。這個群體一部分在海外生活,一部分留在國內,其父輩的暴富是“野蠻生長”的結果,他們也沿襲了父輩的粗鄙之風,其形象一般與豪車、名品以及驕橫的行為聯繫在一起,最容易引起社會的反感情緒。

  “官二代”一般指普通國家公職人員的子女,物資生活不算大富大貴,但衣食無憂。這個階層沒有高的追求,父輩不期望子女有大發展,只望在自己有限的範圍為子女謀一個安穩的差事。於是便出現了“吃空餉”、“蘿蔔招聘”等現象。所謂的“精英人群”並不是以將下一代培育為廣義的“精英”為目標,而是滿足於“子承父業”,給孩子安排個吃財政飯的工作足矣。

  富是富的原因,窮則成了窮的原因。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的下一代基本上成為了徘徊在城鄉之間、無所歸依的人,他們已經不會種地,土地也正在被侵占,在城市里也無法扎根,底層的工作根本無法保證他們高於溫飽的生存需求,婚戀這種簡單的需求也成了奢望。

  這種階層結構是危險的,是一個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過去10年某些細微的政策調整已經難以扭轉形勢,反而被利益集團裹挾了。

  過去10年尤其是過去5年,社會階層的固化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階層固化的背後是占有資源(包括優質教育的機會、土地等)機會、影響公共政策能力等巨大差異的固定化趨勢。這個趨勢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各個層次,即不但從全國範圍內看是如此,就一市縣一鄉鎮而言,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的高速增長並沒有減緩甚至是加深了這一趨勢。其中的一個悖論在於,當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表面經濟繁榮的掩蓋之下,社會的縱向流動可能提不上議事日程;當經濟增長下滑時期,經濟刺激計劃可能也會成為固有利益格局再次擴充自身能量的一次機會。而到了今天需要從“社會的活力”中汲取發展動力的時候,決策者終於開始直面社會流動問題。

  在未來,潛在的社會矛盾和衝突能否得到化解,仍然取決於是否會出現一種新的平等取向的政治形態,進行一場真正的有力度的改革,徹底破除“特殊利益集團”對社會的綁架。這並不需要援引革命的倫理,法治就足夠了,因為“特殊利益集團”便是在踐踏法律、違反了法治原則的條件下生長起來的。

  作者:《南風窗》記者李北方 日期:2013-04-1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