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後危機時代貨幣戰已打響

http://www.CRNTT.com   2013-04-28 08:35:59  


 
  過去一年半時間里,日本已經非常僥幸地連續四次躲過了G20對其匯率政策的指控,之前三次分別是2011年10月的巴黎會議、2012年6月的墨西哥洛斯卡沃斯(LosCabos)會議和2013年2月的莫斯科會議。在莫斯科舉行的上一次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曾明確重申應讓金融市場來決定貨幣匯率,並要求各國避免貨幣競相貶值,但那次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並未點名批評日本的做法。而在之前七大工業國(G7)雖明確禁止日本央行購買外國債券(如果說在外匯市場上拋售本幣是“利己”的話,購買外幣就典型的“損人”做法),但在反對“匯率戰”的同時也對日本抗擊通貨緊縮、抑制日圓升值的努力表示了謹慎理解。

  顯然,黑田東彥和日本央行現在贏得了比兩個月前更大的空間。在國際市場上,4月22日,1美元兌日圓最高漲至99.98日圓,突破100日圓的心理關口只是時間問題,日圓匯率已直逼四年低位。事實上,自去年11月以來,日圓兌美元已經急速貶值了20%多。包括瑞士信貸和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預測,美元兌日圓匯率將在未來三個月內達到105以上,年底進一步觸及110。

  很少有一個國家能夠使自己的貨幣在短期內如此貶值而不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抵制,英國《金融時報》的一篇評論因此將日本央行這種隱蔽且看似頗為成功的貨幣政策比喻為一次“偷襲珍珠港”。

  從干預匯率到“安倍經濟學”

  過去20多年來,日本經濟飽受匯率升值之苦。作為傳統的貿易大國,日圓升值削弱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加之低出生率導致的人口老齡化以及持續的通貨緊縮,直接給日本帶來了所謂“失去的20年”,也給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送去了一個新名詞:日本病。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隨著美國經濟的疲弱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國際市場動蕩不止。由於日本經濟狀況短期內相對穩定,大量避險資金買入,推動日圓在最近兩年里進入戰後的第五次急劇升值通道。2011年10月下旬,國際匯市上美元兌日圓一度跌至75.73的低點,使得日圓匯率創下二戰後的新高。

  2011年日本“3.11”東北大地震以後,為了遏制日圓匯率迅速升值,幫助日本經濟盡快恢復元氣,七國集團動用了大約250億美元,從3月18日起聯手高調入市,打壓日圓。這是G7自2000年為保護歐元而出手干預之後的10多年里首次協同行動,儘管它違背了發達國家一向主張的“自由市場”原則,因而遭到了一些市場分析人士的尖銳批評,但這次集體行動一方面體現出國際社會對日本遭受巨大天災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現了西方聯盟的“團結”。

  然而,雖然這次大規模聯手干預曾成功迫使美元兌日圓的當日匯率一度上揚超過4%,但並未能改變日圓單邊升值的市場長期趨勢。因此,自2011年8月以後,日本政府又多次單獨干預匯市,不僅節奏日益頻繁、手段日益靈活,動用的資金量也越來越大。但可能是考慮到效果不佳以及自己的聲譽,G7並未接受日本政府的呼籲,再次批准聯合行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