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發揮城鎮化對消費的拉動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3-05-14 08:25:43  


 
  3.城市化會提高消費集聚程度。克魯格曼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多樣性需求和廠商對規模經濟效益的追求使得消費者 (勞動力)和廠商有動力在城市這一能產生集聚效應的地區循環累積,導致消費集聚效應不斷增大。城鄉之間也會形成類似效應,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城市需求包括對農產品的需求擴張;而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對農產品需求擴大,必然使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擴大,促進城市工業及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由此形成消費需求的良性擴張和循環累積效應。

  二、中國城鎮化與消費的關係並不明顯,甚至呈現負相關

  文章稱,研究發現,中國城鎮化與消費的關係並不明顯,甚至呈現負相關,城鎮化沒有對消費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

  1.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較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 的 17.92%提 高 到 2009年 的48.34%,但與此同時最終消費率卻由62.1%下降到48.5%。2009年中國城市化率已經接近50%,按照國際一般規律,之後最終消費應隨城市化率的提高而上升,然而,現實情況恰恰相反。2009—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從48.34%提高到51.27%,最終消費率卻依然由48.5%下滑到48.2%。

  2.城鄉居民消費傾向都趨下降。用城鎮家庭平均每人消費支出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表示的城鎮居民消費傾向,由1978年的90.61%下降到2011年的69.51%,降幅高達21.1個百分點;用農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性支出除以其人均年純收入所得比值表示的農村消費傾向,由1978年的86.87%下降至2011年的74.83%,下降了12.04個百分點。

  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呈下滑態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城市化率總體呈現背離走勢,1985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5.5%,此後一直在35%—50%之間徘徊,2011年回升到50.8%,而發達國家普遍在80%以上。

  三、體制障礙是中國城鎮化不能有效拉動消費的根本原因

  文章分析,中國城鎮化不能有效拉動消費,根本原因還是出在體制上。中國城鎮化在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相關體制改革如戶籍、社保、土地流轉等嚴重滯後,導致中國城鎮化往往“見物不見人”,人口城鎮化進程遠遠落後於土地的城鎮化進程,城市化具有“有城無市”或“城與市”不協調的特征,阻礙了其對消費拉動作用的充分發揮。

  1.土地城鎮化速度快於人口城鎮化速度。本世紀以來中國國內城市的建成區面積擴張了50%,而城鎮人口只增加了26%。這意味著,中國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快於人口城鎮化的速度,這種城鎮化模式會從三方面制約消費擴張:首先,房價快速上漲阻礙了城市化進程。近幾年在房價快速上漲的同時,城市化進程明顯放慢,城鎮化率“九五”時期年均提高1.44個百分點,“十五”時期年均提高1.35個百分點,但在“十一五”時期只有0.9個百分點。其次,城市規模擴張過快會形成對消費的擠占。最後,失地農民利益受損制約消費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