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面臨以大改革促發展的歷史拐點

http://www.CRNTT.com   2013-05-31 08:03:53  


中長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面臨放緩態勢,要保持穩健增長需要改革來釋放制度紅利
  中評社北京5月31日訊/5月6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議確定今年在行政體制、財稅、金融、投融資、價格、民生、統籌城鄉、農業農村、科技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王小娥文章表示,在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中國改革發展正值關鍵階段的背景下,本次會議對於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於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從會議內容來看,本次會議出現了不少新的表述,對於未來中國的改革方向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現階段中國加快改革的迫切性愈發凸現

  文章分析,1.中長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面臨放緩態勢,要保持穩健增長需要改革來釋放制度紅利

  中國經濟經歷了連續30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後,當前已經進入一個經濟增速的換擋期,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有很大可能在“十二五”期間放緩,在“十三五”時期明顯下一個台階(與過去高速增長期相比降低30%左右,則GDP增長率降低約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未來一二十年將很可能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其原因有幾點:

  一是產能過剩的持續存在使得製造業投資空間受制約,而隨著東部乃至部分中部地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飽和,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高增長的空間也相對縮小,現有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

  二是隨著國內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提高,加上美國等國反思經濟危機,開始調整“高消費、超前消費、負債消費”的消費模式,中國外需(出口)高增長的時代也可能已經或將要過去。

  三是“人口紅利”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和“劉易斯拐點”的提前到來而減少。而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加大形成了對經濟高增長的制約。

  總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迫使中國進入“中速增長階段”,越來越需要不斷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而不是大量的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增長,需要中國通過改革來釋放制度紅利。

  2.當前經濟回升疲弱與流動性寬鬆同時並存,說明要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光靠貨幣政策的放鬆是不夠的,還需推動深層次的制度改革

  2013年一季度,在貨幣數據向好的同時,實體經濟卻面臨著復甦上的不確定性。今年以來,M2一直保持15%以上的較快增速,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達103.61萬億元,首破百萬億元大關。但與此同時,一季度中國GDP僅增長7.7%,大大低於市場預期,反映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態勢依然疲軟,復甦基礎尚不牢固。

  這還說明,一季度較為寬鬆的流動性並未對實體經濟形成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這一方面緣於銀行存款數據往往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季末“虛高”成分較多,3月新增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月末衝量。另一方面,3月新增貸款中,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增量占了60%,貸款被企業用於維持支撐經營周轉而不是中長期投資,也說明實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製造業活躍度仍然不強。這意味著要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光靠貨幣政策的放鬆是不夠的,還需推動深層次的制度改革。

  而縱觀中國經濟發展史,經濟的高增長始終伴隨著改革的推進。一部中國的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改革史。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80年代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國企改革,90年代的財稅體制改革、匯率制度改革等都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現在中國又到了一個必須以大改革促發展的轉折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