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胡舒立:行政審批改革如何動真格

http://www.CRNTT.com   2013-05-20 11:16:38  


胡舒立 中國著名媒體人 (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訊/最新一期《新世紀》周刊今天登載知名媒體人、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的評論文章“行政審批改革如何動真格”指出,行政審批改革多年步履艱難,根由在於行政權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政府向各級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這一憲法精神應當不折不扣地實現,這無疑取決於中國整體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行政審批改革觸及靈魂,更觸及利益。認識已然明確,當用可檢驗的行動昭示此次確實是“動真格”,如此才能避免改革動能衰減。全文如下:

  行政審批改革聲聲急。
 
  眾所周知,行政審批改革屬於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的根本性改革,在當前更顯出特別的迫切性。政府換屆不足兩月,國務院即兩次召開常務會議,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事項。5月13日,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堅決放權再度成為會議主題。李克強總理還在會上坦承:“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還必須依靠市場機制。”
 
  經濟形勢嚴峻,行政審批改革有標本兼治之效但不易,如何動真格?
 
  行政審批曾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管理經濟和社會的主要手段。一部改革開放史,便是一部簡政放權史。自從市場經濟被確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以來,尤其是中國入世以來,行政審批改革不斷提速。2001年,國務院成立行政審批改革工作領導小組。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開始實施。迄今已推行六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務院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逾2000項,占原有審批項目一半以上。數屆政府以十餘年之功推行是項改革,決心之大、韌勁之強、聲勢之隆,有目共睹。“清理行政審批動真格”曾多次成為媒體醒目標題。
 
  然而,成效卻不盡如人意,至今仍需“攻堅”。一些部門和地區利用多種形式,或打包被廢止的審批項目,或變相設置審批事項,猶如毒癮難去。有全國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痛陳,“投資一個項目竟要過53個處、室、中心、站,經100個審批環節,蓋108個章,全程需799個工作日⋯⋯”更有學者直言,以備案面目出現的審批更容易將企業拖死。過多的行政審批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頭等障礙,它損害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扭曲市場功能,極易淪為權錢交易、驕縱貪腐的溫床,也有悖國際商業規則,毒化中國投資環境。
 
  新一屆政府對此有著清醒認識,政策取向更加明確,信守承諾而注重成效。組成伊始,國務院便承諾:“2013年4月底前提出並執行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具體措施。”上周的會議顯示,這一承諾已然兌現。會議明確指出,這次改革,就是要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三個“最大”的表述盡顯堅定立場:最大限度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和產品物品的許可,最大限度縮小投資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的範圍,最大可能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原則上取消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資質資格許可。會議還承諾,今後政府一般不再新設行政審批事項,確需新設的必須嚴格遵守行政許可法。
 
  改革的希望重新燃起,不過,還是要警惕“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風險。反思過往行政審批改革之反覆,可知行政審批改革的完成,不僅需要在現有決定基礎上的堅定性和執行力,還需要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和監督制約機制的健全。惟改革的手術刀在整體改革的治本層面更深切入,才能真正避免改革成效不彰、再度受挫。
 
  現行《行政許可法》有關行政許可範圍的設定伸縮性明顯,賦予了行政機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各部委各地方規章設定許可也廣泛存在。這部法律還規定,“有關行政機關對其他機關或者對其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財務、外事等事項的審批,不適用本法。”這成為“非行政許可審批” 游離於法外的“尚方寶劍”。因此,有必要盡快修訂法律,強化政府官員的法治意識,對官員或明或暗的違法行為給予嚴肅懲戒。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政府應向社會公開設置行政審批的立法背景,公布其論證意見、成本效益分析等。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注意到這一問題,提出改革要公開透明進行,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適時以適當方式公開,接受輿論和社會的監督。在此問題上,媒體同樣不應被某些官員視作異己力量,他們對媒體監督的態度是其改革誠意的“試金石”。
 
  改革並非一放了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上周的會議強調了四個方面: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優化必要的行政審批程序、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欲使某些官員縮回審批這只不安分的手,必須明確其“管”的職責,並加以問責。“管”的擔子加不上去,“批”的位子就不可能卸下來。
 
  行政審批改革多年步履艱難,根由在於行政權力未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政府向各級人大負責並報告工作,這一憲法精神應當不折不扣地實現,這無疑取決於中國整體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行政審批改革觸及靈魂,更觸及利益。認識已然明確,當用可檢驗的行動昭示此次確實是“動真格”,如此才能避免改革動能衰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