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多研究幾個古字 遠勝讀十部新書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14:28:30  


餘世存將《澄書》當成一個常用的小型工具書
 
  所以十幾年前,一些大知識分子,如李慎之、錢理群等,都有在退休後去小學和中學做教員的願望,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應該從基礎教育抓起,而現在完全顛倒了。

  我們的基礎教育跟文明的源頭結合得並不好,讀這套書時會非常有感觸。不開玩笑地說,現在一些大學生都趕不上當年小學畢業的那批人,尤其是對於文字、文化、歷史的領悟和理解。

  當代語文教育和民國語文教育的主要差距,是教育宗旨。如今的教育並不是在真正貫徹教育理念,而是受一個時代的意識形態的干擾很重,或者可以用“時勢權力”這個詞來概括。這並沒有回到教育本身,即把人培養成一個全面的人、豐富的人、對自家文化有歷史感的人、對外來文化有開放眼光的人。《澄衷學堂章程》倡導“性靈說”:“啟蒙以開發性靈為第一要義……不必過事束縛,以窒性靈。”意思就是對教育要持一個開放的態度。

  如今,學生和家長也是“惡性循環”中的一分子,也參與了對教育的扼殺。我的一個八零後朋友,他的太太前不久堅決辭去了中學教師的工作,她覺得應試教育“讓人窒息”。這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仍有很多人往“絞肉機”里擠。

  但最近幾年,我們的教育有重新走上正軌和復興的趨勢。我們的主流教育是“官學”,現在處於一種很糟糕的狀態,但在民間和一些媒體平台,如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如今都在進行一種“救援”工作。一些“私學”的興起也是很好的補充。
 
  【尋根】 溯回文字本源,是一種修行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如今時隔112年之後再版。用陳丹青先生的話來說:“現在的孩子能讀到這部書,不知要有多開心了。”作為一個成年讀者,我是把它當成一個常用的小型工具書來看待。我近幾年也對中國文字的研究很有興趣,比如起源和原始用法,所以讀這套書時有親切感。

  這套書的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畢竟是一百年前所編。而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及古文獻研究方面都有長足進步,套用王國維的理論就是“二重證據法”和“三重證據法”都有巨大發展,但這些新的發現沒有融入這套課本里,這是一個遺憾。所以我更希望這套書能起到一個“引玉”的作用,鼓勵當今的有識之士編寫出新的蒙學課本。

  但遺憾並不等於缺憾。例如美國的一些大出版社,每隔五到十年就會請一些編輯和作家重新編寫戰爭史,就是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材料、證據和觀點產生,這對於歷史才是一種客觀補充,推動社會進步。所以再也不要樹立唯一的“歷史權威”,我們永遠需要新的解釋和聲音。

  這套書畢竟年代久遠,如今不論從內容到裝幀都原封不動地進行再版,從現代讀者的接受程度講,一直是我擔心的問題。我不確定是否有人把它買回來就當做一種“書架裝飾品”,或是當成禮品來送,但我還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對他感興趣,我也相信如此。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確實在重新尋回我們的文字,如流沙河先生著的《白魚解字》。

  中國文字經過幾千年的進化,不單用來表情達意,更有哲學、心理學、醫學的韵味在其中。例如我說過,忘記的“忘”和忙碌的“忙”,都是把心丟了,所以才忘事,才會忙亂得不能安頓下來。中國文字是一座富礦,哪怕你只研究透幾十個文字的來源和用法,也遠比讀當代幾十部學術著作更有趣味,對人生有巨大增益。

  溯回文字本源是一種進步,只要能把這些字的源頭弄明白了,以後就可以自我學習,乃至自我修行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