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多研究幾個古字 遠勝讀十部新書

http://www.CRNTT.com   2014-02-10 14:28:30  


 
  【鏈接】

  餘世存:自由感雖好,但勿過度美化

  “私學”的興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複古”思潮。

  其實最近幾年,“複古”思潮在大陸文化界一直存在,比如“民國熱”。這一是因為民國確實有值得學習和效仿的東西,二是借民國來“說事兒”,作為“校正”現實的一個標杆。這是我們民族不同的兩個時期,可用作參照物。但我們和西方文明就不能直接比,因為語言和文化的根不同。

  但我不會像如今的一些“國粉”那樣美化和推崇民國,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和糟粕。民國只是中國從“家天下”轉變為民族國家的一個過渡時期,它“在路上”而非完全定型,有一種混亂的“自由感”,傳承文化的人有天然的活動空間。但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它一塌糊塗。

  所謂“混亂的自由”,有些像前幾年我們的網絡社會,比如微博,雖然可以暢所欲言,但也魚龍混雜。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將混亂的自由轉化為真正的自由?當自由擺在面前,有些人就能獲得很多東西,比如網絡給了很多人展現創造力的空間。但對有些人來說,網絡就變成了一個無法無天的所在,比如漫天的“人肉搜索”、肆無忌憚的“口水戰”、不明真理的“左右之爭”、沒有下限的“人身攻擊”等。

  民國確實有一大批精英,他們是文明的肩負者。但我們現在似乎只看到這些天上繁星,而忽略了他們與普通大眾的脫節。如今我們所讀到的“紙上民國”,只能代表北平、上海等少數幾個“孤立的世界”。而四川、甘肅等不常提及的地方,則非常落後和愚昧。

  和民國是一種縱向的比較,而在橫向,我們現在總是跟台灣比。台灣的優勢在於文化層面沒有斷層。大陸願意誇大五四運動帶來的斷裂感,而當我讀到台灣人寫的東西時發現斷裂感並沒有我們所描繪的這麼大。例如你看1919年到1949年間中國的大學,比如西南聯大,他們的師生對於中國和西方文化的態度都很健康,從沒有一刀斬斷。真正的斷裂是在1949年之後。如今很多大陸學者把文化斷裂的責任和罪過都推給五四,是很可笑的。

  “文革”的傷害也很大,進行了一輪“再次否定”。台灣沒有中斷過,所以保存了很多傳統文化和禮儀。例如現在台灣知識分子間有了分歧,即使在會議上爭得面紅耳赤,但到了飯桌上,大家仍然主賓相敬,彬彬有禮。

  關於當代台灣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我並沒有進行過系統地研究,但聽聞其國學教育非常了得。我在大理時遇到過的台灣小孩,他們四五歲就會背《論語》、《孟子》了。我不知這是不是學校要求的,但就從家庭要求的角度講,也讓大陸人感到“匪夷所思”。

  (感謝威爾焦先生的採訪整理)
 
  來源: 新京報 

 (餘世存,學者、自由作家。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衝擊力、最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的思想者之一”。著有《重建生活》、《我看見了野菊花》、《大民小國》、《一篇讀罷頭飛雪》、《家世》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