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增長應更多依靠改革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4-03-31 08:25:54  


 
  中國經濟中長期仍能夠保持設定“底限”之上的“次高”增長速度,是基於現階段中國經濟禀賦特征的判斷之上。首先,近年來中央政府在宏觀分配格局之中取得持續增長的較大份額,資本積聚可以迅速轉化為投資能力,同時,中國政府總體的債務率不高,也為必要之時進行財政動員提供巨大的空間。其次,中國城市化程度遠未完成、地域差異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向先進地區“趨近”的過程,繼續對社會投資形成吸納,這即是巨大的真實與潛在的投資“內需”,這種需求的釋放過程在未來若幹年內都將存在。

  其三,中國地域經濟形成的“梯度”發展格局,無論是在發達地區還是在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依舊巨大,僅以鐵路客運為例,國內中東部地區日常時期的滿負荷運載,以及節假日期間人滿為患的事實,為鐵路運力後續增長提供巨大的空間,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運輸需求更大巨大。

  第四,中國消費增長尚處在醞釀與培育期,其對經濟的拉動潛力遠未釋放。這一判斷的理由在於中國“人口紅利”進入消逝的臨界期,廣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基本吸納之後,由最低收入群體供給收縮所推擠,勞動者收入開始實質性增長。而當勞動者收入持續增長與累積,同時伴隨制約居民不確定性預期的醫療、養老、教育、住房等問題的緩解與解決之後,可以預計中國社會將逐步進入發達階段,出現消費長久繁榮局面。

  新模式形成需持續改革

  文章指出,與以往不同,人們希望政府“有形之手”在進行經濟調節時,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打破傳統的政府粗放投資模式,進行精密統籌、科學規劃,同時顧及環保、生態以可持續發展,避免投資形成新的產能過剩與環境污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而新模式的形成需要持續不懈的改革,這種改革體現在各個層面,在比如幹部任用與考察方面,需要將就業、經濟可持續與地域協同發展、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等納入指標衡量範圍,同時強化責任追溯、追究,避規尋租、短期行為等問題。在市場管制方面,應當放鬆准入、強化後續事中、事後的動態監管,在激發市場創造性的同時,保持市場有序競爭局面。

  而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存在於國企之中的矛盾問題,既有公共部門普遍存在的官僚主義、浪費、腐敗等共同問題,也有由准入與規模經濟等原因造成的市場集中度過高等壟斷問題,導致市場效率與公平的雙重缺失,對這一問題解決的過程,即是提升效率、矯正公平的過程。

  而關於壟斷問題,信息經濟學曾經提出“企業租金”概念,指具有壟斷行為的市場主體過度占有與使用社會資源形成的超額收益,這些資源本應由社會資源配置而形成社會福利,由全社會分享。壟斷對這一租金的攫取,在損害社會福利同時也損害了資源配置效率,由此決定了國企領域的反官僚、反浪費、反壟斷具有多重的經濟與社會意義。而國企改革在收入分配、行政機制以及政府管制優化等方面,都需要深化改革加以推進。而在市場層面,競爭主體活力得益於改革與開放的推動,互聯網對傳統商業、貿易、物流服務產業乃至於正在進行的對金融業的重塑,所釋放出的巨大的活力帶給人們諸多啟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