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尚福林:把握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的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8 08:29:43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訊/創新是金融發展的不竭動力,但在歷史上金融發展往往沿著“危機—管制—金融抑制—放鬆管制—過度創新—新的危機”的路徑演進。要跳出這樣的循環,必須把握好金融創新、金融效率和金融穩定的平衡,不斷完善金融監管理念和監管規則,提高監管有效性,通過強化金融監管的制度建設,為金融創新提供更好的環境和土壤,確保金融創新朝著更有效、更有序、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求是》雜誌發表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文章表示,金融創新是創造並普及新金融工具、新金融技術、新金融機構和新金融市場的行為。加快金融創新,是當前階段全面深化金融領域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發展轉型的有力杠杆。

  進一步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當前,中國的金融資源配置總體上呈現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實體經濟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環保、城鎮化、小微企業、“三農”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滿足。金融體系應當圍繞更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有效率地配置資金。具體可概括為“四新”:推廣新業務,滿足小微企業、“三農”、中西部地區等領域不同客戶的差異性金融需求;開發新產品,拓寬抵質押品範圍,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創新資產證券化業務,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創新金融服務渠道,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更好實現價格發現功能。當前,在中國商品價格放開的同時,資金價格、資源能源價格仍受一定管制。隨著經濟金融各個領域自主定價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否形成合理有效的價格,影響和決定著市場能否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不斷推進,有效改善發行和交易機制,創新交易品種,培育形成完善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發展遠期、掉期、期貨等衍生品市場,引導金融資產和大宗商品合理定價。金融機構應當加快完善內外部定價機制,提高差異化、精細化定價能力,使價格更好地反映資金供求關係。

  更好滿足金融消費者需求。目前,中國老百姓投資渠道主要是存款、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等,相對來說比較有限,僅靠現有的市場產品難以有效地滿足金融消費者對於風險和收益的多樣化配置要求。很多資金通過表外理財、民間借貸等方式,變相投到房地產等過熱領域。銀行機構應當圍繞消費者需求,創新財富管理和理財產品,拓寬投資渠道。創新技術手段,利用更便捷的方式,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公平性和可獲得性,讓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區與所有人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