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東北現象”預警中國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5-05-15 15:48:01  


沈陽中街商業街(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15日電/上世紀90年代,中國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症狀,國有企業虧損、破產,形成了龐大的下崗產業工人群體,時稱“東北現象”。

  據《南風窗》報道,現在,“新東北現象”再一次引發關注,GDP增速位列全國後五位,經濟驟然低迷,成為全國四大板塊中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區域。今年一季度,三省的多項經濟指標繼續走低,GDP增速仍處於全國後五位,其中遼寧以1.9%全國倒數第一。

  4月10日的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曾主政遼寧的李克強總理直言:“我在東北工作過,算是半個東北人,講話也就不客氣了,你們的數據的確讓我感到‘揪心’。”在鼓勵東北重拾“闖關東”精神後,他也“不客氣”地提出:“今年年底,要回過頭‘算總賬’。”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多個省份GDP增速下調,但是東北經濟告急具有更加標志性的意義。作為中國的能源、重工業和農業基地,東北經濟可以看作是中國實體經濟的縮影,“新東北現象”如何破解,將攸關中國的再工業化進程。

資源型產業的危機

  根據國家統計局3月份公布的數字,2015年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有12個省份的工業增加值低於全國增速,東北三省均列其中,吉林為5.1%,黑龍江僅為0.8%,遼寧更是以-4.5%位列末席。

  拐點自2013年就已經出現。曾經在上一輪振興戰略10年中以兩位數增長的東三省陷入經濟低迷,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方式顯出乏力的態勢。以傳統產業為支柱的東北在多個領域都呈現出產能過剩的局面。

  東北地區最大的煤炭企業龍煤集團2014年虧損額約50億元,更加依賴地方政府“輸血”度日。吉林省煤業集團和沈陽煤業集團的經營情況也不樂觀。大慶油田從今年開始每年減產150萬噸原油。2013年,東三省生產水泥1.2億噸,其中約半數是過剩產能,2014年冬季,為化解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東三省103條水泥生產綫在政府的要求下停產4個月,涉及約4000萬噸的產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