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堪憂

http://www.CRNTT.com   2020-03-16 00:03:18  


 
  從2019年初以來,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推動了“反一國兩制”、反大陸“紅色滲透”、反大陸“假新聞”、“反送中”與“國安”五“法”的修訂等一系列拉高兩岸緊張與對立的政策舉動,在台灣島內形塑起“反中恐中”的社會氛圍,最後在12月31日強勢通過《反滲透法》,營造起令人生畏的“綠色恐怖”。正是因為蔡英文操作選舉主軸為“抗中保台”,“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之說雖毫無根據,但“引起了不少台灣民眾的共鳴”,一方面騙到了不少青年人的同情與支持,進而踴躍投票支持;另一方面是讓香港問題“已經相當程度掩蓋了民眾對蔡英文政府施政失能的不滿”〔2〕。正如選後有評論所指出:“蔡英文及民進黨能從九合一選舉低迷行情中翻轉而上,關鍵就在於反中、抗中的選戰策略。”〔3〕台灣《聯合報》社論也指出:“民進黨過去三年多的執政弄得民怨四起卻仍能保住政權,主要是操弄‘亡國感’的‘抗中保台’策略奏效,贏得了多數年輕選民的力挺,有效抵消了其他世代民眾對蔡政府的不滿。”〔4〕“蔡英文這次把選舉主軸拉高到‘主權保衛戰’,利用‘亡國感’充分浸潤了台灣年輕世代,而香港抗爭者的年輕化更增加了本地青年的同情感,因而召喚出年輕族群的踴躍投票。”〔5〕“民進黨有效利用年輕人對主權意識與民主制度的力挺,催出青年選票的支持,讓蔡英文能夠反敗為勝。”〔6〕“年輕人返鄉投票是最大關鍵”。〔7〕特別是蔡英文的選票高出民進黨“立委”的選票總和336萬多,“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不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將票投給了蔡英文”。〔8〕但毫無疑問的是,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兩岸交流、兩岸民眾的利益,則是成為了蔡英文當局操弄兩岸對立對抗的犧牲品,“兩岸之間從政治的對立,逐步蔓延到兩岸社會”。〔9〕特別要指出的是,蔡英文拉高兩岸對立對抗的政治路線,首先是為了選舉,為了個人的連任的私利,而就其影響而言,不僅是衝擊了近期的兩岸關係,而且從長遠看,其拉高兩岸對立對抗的政策行為中,無疑具有分離兩岸、驅使兩岸漸行漸遠的“台獨”目的,從而嚴重地深刻地衝擊著兩岸關係。

  2.決定與影響“二合一”選舉結果的若干矛盾在持續地影響兩岸關係。體現在這次台灣“二合一”選舉中、並決定與影響選舉結果的有以下五大矛盾:一是藍綠矛盾。這是選舉中的主要矛盾。以民進黨與國民黨為主的藍綠兩方圍繞台灣地區執政權,展開了殊死的較量。國民黨一方期待藉助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下架蔡英文”,結束民進黨政權,實現第三度政黨輪替,從而提出了“‘中華民國’保衛戰”的口號,民進黨一方則是要扭轉“九合一”選舉慘敗的頹勢,力保繼續執政,提出了“本土政權(台灣主權)保衛戰”口號。雙方爭鬥不僅在決定行政權屬誰的領導人選舉,而且在立法機構誰能過半、至少在誰是第一大黨。

  二是世代矛盾。即39歲以下年輕世代與中、老世代之間在支持蔡英文還是韓國瑜問題上不同立場的矛盾。這是這次台灣“二合一”選舉中比較鮮明的一個矛盾,台灣媒體是這樣描述的:“這次選舉過程中,社會上明顯出現了‘世代衝突’現象,不少家庭發生代際間的對立,即因抗中態度不同所致。”〔10〕過去台灣選舉中也的確存在統與獨的矛盾,現在則是因為“抗中”還是“不抗中”的矛盾。由於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操作對立,“這次卻擴及一般民眾,讓社會裂痕從政黨對峙蔓延到世代對立,且情況一發不可收拾。”〔11〕其結果,因為“許多人認為此次的選舉是世代之爭,所以蔡英文的勝利也象徵年輕人的勝利”,“這場選舉的背後,充斥著仇恨與謾駡。年輕人與老年人彼此間的憤怒,使這場選舉變得非常黑暗,圍繞的不是民主的多元,而是籠罩著分裂的社會。”〔12〕出現了“兩個世界的台灣”。〔13〕雖然韓國瑜與國民黨曾試圖在選舉中主打“庶民”與“權貴”矛盾,但沒有能夠成功,被蔡英文與民進黨所操作的“主權牌”、“安全牌”掩蓋住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