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未來四年兩岸關係堪憂

http://www.CRNTT.com   2020-03-16 00:03:18  


 
  3.“二合一”選舉中昭示出的若干政治現象不利於兩岸關係。一是大陸被“一邊倒”地“汙名化”,成為台灣選舉中最被“汙名化”的一方。這次選舉是台灣歷次選舉中最為負面選舉的一次,民進黨運用政權機器全面“黑韓”、全面“抹紅”韓國瑜,進而全面“汙名化”中國大陸,運用香港“反修例風波”全面“抹黑”“一國兩制”,大陸成為選舉中蔡英文與民進黨的主要“假想敵”。二是台灣輿情“一邊倒”地“挺蔡黑韓”,也“汙名化”兩岸關係。不僅是平面媒體,而且網絡更是“一邊倒”“揚蔡貶韓”,《中國時報》稱蔡英文與民進黨是台灣90%媒體、90%網絡的當權者,建立了黨、政、警、檢、法、媒“六位一體”的民進黨領導體制〔22〕,此說應該不虛。這樣“一邊倒”傾向的媒體,如何指望其在選舉中或選後能夠客觀公正地報道兩岸關係?!三是台灣社會幾乎“一邊倒”地“親美反中(陸)”。“親美”在台灣社會屬於政治正確,隨著蔡英文連任,選後台灣社會的“親美”還會呈現“加大化”趨勢,特別是在民進黨操作下選舉中的台灣社會輿情是“一邊倒”地反對“一國兩制”、反對統一,“迷失了自我的台灣媒體”,作為第四權“已經被高度的政治化”,諸多的媒體人也成為“特定政治立場的倡議者”,不僅“強化社會的極化與對立”,〔23〕而且在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與引發兩岸之間的對立中發揮了極壞的作用。四是選舉中盛行的民粹主義將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蘇永欽認為1月11日的投票,“實際上是兩種民粹主義對決”,投票結果是“保護主權”的民粹主義徹底擊潰“庶民經濟”的民粹主義。他進而指出:如果說民主已被化約為選舉,選舉則化約為選票,抽掉本來應該有的實質內容,就是民粹主義。特別是蔡英文當局選舉中煽動的民粹,更接近是組織一個“捍衛主權”的“十字軍”,重點衹在敵我意識凝聚。〔24〕選舉民粹主義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在於使選後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的回擺與調整事實上面臨著她自身設置的障礙,因為選舉結果已經證明“台灣民眾把護主權看得比拼經濟重要”〔25〕,蔡英文當局難以調整政策來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難以推動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五是選舉造就的社會撕裂與亂象叢生,既衝擊所標榜“民主自由”的選舉文化,也難以在台灣內部形成發展與穩定兩岸關係的共識。台灣政論者評論蔡英文強力操作“亡國感”,打著“防衛性民主”旗號,實際上卻處處腐蝕了民主,更證明她對何謂民主其實根本一知半解,民主衹是她的虛假外形,威權才是她的真實血肉。如果說李登輝是“左手威權,右手民粹”,蔡英文是“民粹其外,威權其內”;李登輝的“左右”是統治策略,蔡英文的“內外”是統治本質。〔26〕“亡國感”容易販售,但難以開花結果。〔27〕當“亂”成為台灣社會常態,社會治理就更加困難;治理能力更加弱化,而且在公共政策上分歧的擴大化,特別是在兩岸政策上各方主張的南轅北轍,選後要尋求一個共識,談何容易!包括選後台灣政局中客觀存在的所謂“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特別是民進黨當局的“中央”與地方執政國民黨籍縣市長之間的矛盾,必然因為包括兩岸關係在內的各種因素而加劇,“這樣的內鬥空轉的情勢,將延續到2022年的六都及縣市議員選舉。〔28〕

  二、民進黨全面執政下的政局演變將持續衝擊兩岸關係

  蔡英文連任,預示著未來4年台灣政局的演變總體上將繼續由民進黨主導,且“政權台獨化”有長期化的趨勢,國民黨雖不至於崩解,但所面臨的分化與弱化的危機不小,反“獨”能力與意願都不足,數量不斷增長的青年族群可能被民進黨進一步操作成“抗中保台”的籌碼,鞏固與擴大“不統、拒統、反統”的社會基礎,深化拒絕“一國兩制”的“台灣‘國家’化”意識,進而深刻地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