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中國最終要展現於天下四方的是其文化價值觀
  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謝茂松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面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價值觀的三個層次》。作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讓西方歐美發達國家一時難以適應。他們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需要中國的市場與資金,想搭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一方面又心理不平衡,將中國人視為暴發戶,還充滿種種疑慮,甚至焦慮、恐懼中國很快也會在他們引以為傲、一直壟斷的高科技上超越他們 。中國的復興如旭日東昇,它在世界最終展現的應該是怎樣的形象呢?中國的偉大復興是在富強基礎上更為規模弘遠的文明復興,“文明”就是作為《五經》之首的《周易》中代表太陽的離卦:“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光明連續不斷而普照四方,代表著“正道”,今日中國的發展正是具有“正道”意義。中國最終要展現於天下四方的是其文化價值觀,中國歷史上為周邊所吸引,也正因其被視為“禮義之邦”的文化吸引力;中國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就中國內部而言,也正在於其“禮義”的文化價值觀之維繫而能化育人心、性情,從而能可久可大。文章內容如下: 

  一、中國價值觀對於西方的“經濟人”的超越

  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學術界開始從亞洲價值觀的角度來解釋包括中國、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動力。亞洲價值觀包括重視勤勞、節儉、教育、組織、紀律、長遠利益等,但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又反過來讓西方質疑亞洲價值觀的有效性。西方向來是以成敗論英雄,所以今天中國經濟在全球化之下的高速發展,歷史文化與價值觀重新成為西方解釋中國經濟成功的重要框架。但中國經濟的成功其實有超越西方經濟學對於人作為“經濟人”的假設的面向,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這點,那中國人在世界的形象還是暴發戶,根底上還是對於西方經濟人的效仿。

  對於西方自由資本主義及其資本主義精神,歐洲各國一流的思想家們一直有著非常深刻而尖銳的批判。德國的馬克斯·舍勒批評資本主義不是將世界看作是有機的家園,而是看作冷靜計算和工作進取的對象;批評資本主義類型的人基於人對人的根本不信任而摧毀了一切共同體,最終把人引向外在的法律契約和利益結合。舍勒也提及俄羅斯的托爾斯泰、索洛維約夫諷刺資本主義市民化。①英國的卡爾·波蘭尼批判資本主義對於社會的破壞,提出保衛社會。②歐盟的構想者、法國思想家科耶夫最早提出歷史終結論,衹不過他的歷史終結論完全不同於後來特用大用其說法的學生福山。科耶夫批評世界歷史將終結於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經營逐利、消費滿足的粗俗化;他為日本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從而提出“新拉丁帝國”的理念以對抗美國資本主義,新拉丁帝國就是要重建法國等天主教、拉丁國家優雅、藝術化的生活方式。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