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第四,美國介入台灣“大選”的一個重要策略是不反對具有明顯優勢者。1996年、2008年、2016年和2020年的台灣“大選”,都是強弱對比較為明顯的案例。1996年時美方用武力為強勢的李登輝“護航”,2008年時美方明顯傾向選情較強的馬英九,2016年和2020年時美方表面上“保持中立”,並沒有對選情明顯較強的蔡英文施加壓力。美方這種“順勢而為”的實用主義策略,有助於未來它與勝出的執政者打交道。因此,祇有當選情處於膠著狀態、主要競爭方勢均力敵時,美國的介入才會顯得極為重要,如2000年時雖然宋楚瑜的優勢強一些,但並非壓倒性優勢,美方對“興票案”保持沉默、最後又表態“不反對”陳水扁當選,很快就扭轉了選情。2012年“大選”時馬英九和蔡英文的選情曾出現“死亡交叉”,美方對馬英九的支持和對蔡英文的不信任,最終成為馬英九成功連任的重要外力之一。

  2004年“大選”則是一個特例,當時選情也是膠著狀態,連宋陣營雖有優勢但並非絕對優勢。美方基於中美戰略合作考量,選前曾多次表達對陳水扁的不滿。陳水扁在“3·19”槍擊案爭議中以微弱優勢當選後,美方又快速介入進行補救。因為美方知道,如果強行翻盤,將使島內政局失控,不符合美方利益。

  四、結語

  在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中,美國既是重要的推動力量,也是一個約束力量。自1950年代起美國從未放棄將台灣改造為西方式民主政體的目標。“民主台灣的出現是過去幾十年裡美國實力與影響力持續作用的結果”。⑳然而,由於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美方顯然不願看到台灣民主政治完全自由放任地發展,而更必須對之施加某種形式的約束。美國對歷次台灣“大選”的各種介入,正是這種約束的一種體現。我們也知道,台灣社會裡濃厚的親美氛圍是美國能夠對台灣“大選”、乃至其他事務施加影響的根本原因。但美國畢竟祇是台灣政治發展的外部力量,作為一個擁有2300多萬人口的社會共同體,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由其內在邏輯決定的,外因祇能通過內因起作用。而且,從地理、歷史、文化等角度來看,中國大陸本應具有比美國更強大、更有效的影響台灣政治發展的能力。大陸方面如果繼續堅持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那麼就必須通過自身的全面發展進步來增強這種影響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