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3、2004年“大選”

  2004年3月20日的“大選”,是台灣選舉史上最具爭議的一次“大選”。陳水扁在第一個任期內先後拋出“一邊一國論”“台獨時間表”“公投綁大選”等挑釁性議題。此時的美國仍處於反恐戰爭狀態,中美關係因反恐合作而處於較為平穩的態勢,美國此時不希望台海地區的和平穩定遭到破壞,迫使美國分散精力和資源來應對。因此,針對陳水扁的一些挑釁性言行,除了大陸方面多次進行警告與抨擊外,美方也多次向台灣當局發出警告,甚至給陳水扁貼上“麻煩製造者”標簽。⑥

  2003年12月2日,白宮發言人明確要求陳水扁當局“不要發表或進行任何足以提高兩岸緊張關係或妨礙對話的言論或行動”。最嚴厲的反應發生在2003年12月10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白宮會見到訪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時公開表示:“台灣領導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單方面採取行動改變現狀,這是我們所反對的。”⑦小布什的明確表態是對陳水扁的重大打擊。在“大選”前的2004年2月11日,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又在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說,美國沒有看到台灣舉行“公投”的必要性,美方對台灣“公投”的任何一個議題都不支持。⑧大陸和美方的壓力,以及初現端倪的陳水扁家族貪腐案,使得台灣選民更加謹慎。“大選”前的多次選舉民調表明,陳水扁的支持度低於泛藍陣營候選人連戰平均5%左右,⑨前者的執政優勢並沒有體現出來。但由於“大選”前一天發生了離奇的槍擊案,在次日的投票中陳水扁以微弱優勢勝出。

  面對這樣的選舉結果,泛藍陣營普遍懷疑槍擊案是陳水扁團隊的自導自演,目的是栽贓和抹黑國民黨,為民進黨爭取同情票。於是,泛藍陣營提起“選舉無效”之訟,並發起大規模抗爭活動,連續多日在“總統府”門前廣場上集會示威。面對這樣的局面,美方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方針,促使台灣政局保持穩定。美方先是積極安撫泛藍陣營領導人,要求他們不要升級抗爭形式;然後又要求陳水扁不得採取鎮壓措施,爭取讓抗爭和平落幕;再以台灣當局“中選會”已公告陳水扁當選為由,由白宮發表聲明祝賀陳水扁當選,並以此向泛藍陣營施壓,要他們接受既成事實,停止抗爭。美國此舉實際上屬於“選後介入”,主要目的是維護台灣政局和台海局勢的穩定,但在客觀上等於幫助了陳水扁。美國的實用主義手法由此可見一斑。

  4、2008年“大選”

  2008年3月22日的“大選”,是台灣歷史上第四次“大選”。這次“大選”的整體形勢一直比較明朗:一是中美關係仍然運行在平穩的軌道上,美方甚至有人提出“中美國”(Chimerica)和“兩國集團”(Group 2)的積極倡議,意在進一步加強中美合作;二是陳水扁執政八年間,美台關係因陳水扁的“不聽招呼”而磕磕絆絆,布什總統多次表達對他的反感;三是陳水扁在第二個任期開始不久,其家族和執政團隊的貪腐大案很快曝光,連民進黨內的許多人都對他忍無可忍,發起大規模的“倒扁”運動,民進黨的選情在整個競選過程中始終處於低迷狀態;四是國民黨推出了個人形象清新的候選人馬英九,他在宣布參選後獲得了更多選民的熱情支持。因此,在島內不利於民進黨、有利於國民黨的大環境下,馬英九的選情一路上漲,最後以大幅領先的優勢勝出。而美方在整個選舉過程中也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即支持馬英九和國民黨,批評陳水扁當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