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因此,在2020年台灣“大選”中,美國雖然在表面上未對選情或候選人作出傾向性評論,但其對台政策的一系列調整確實對執政的民進黨和蔡英文更為有利。筆者由此也提出一個基本判斷:不同於之前六次“大選”時美方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作為基本取向之一,在中美關係進入全面戰略競爭的背景下,美方有意鼓勵具有“台獨”傾向的民進黨繼續執政,使台海地區出現美方可控的緊張或不穩定,充分發揮“台灣牌”在牽制中國大陸方面的戰略作用。損害而非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是美方在介入這次台灣“大選”時最凸出的特徵。

  為便於比較,筆者把美國介入台灣歷次“大選”的相關背景資料簡要整理如下:

  (表:美國介入歷次台灣“大選”的相關背景資料)

  三、美國介入台灣“大選”的主要規律

  從以上回顧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規律:

  首先,美國在介入台灣“大選”問題上言行不一。美方(特別是白宮、國務院、美國在台協會等機構的官員)經常聲稱基於“民主原則”不會介入台灣選舉,對任何一個候選人和政黨都“保持中立”。但從上述歷史回顧來看,美國對台灣大選的介入幾乎無役不與,“不介入”和“保持中立”的表態祇是外交辭令而已。在某些特殊個案中,美國對有能力澄清的事情故意隱瞞或不做澄清,貌似“不介入”,實際上也是一種介入,如美方在2000年對宋楚瑜“興票案”的“無所作為”。從歷次台灣“大選”來看,美國無論是支持或反對哪個政黨或候選人,其背後都蘊含著美國基於對主觀認知的國家利益的算計。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曾指出:“美國會檢視任何一位候選人在相關政策上所追求的東西,是否與美國在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基本利益一致”;該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張戴佑(Darry Johnson)也曾表示:“美國觀察的角度是誰最能妥善處理台灣與美國的關係。”⑲

  第二,中美關係的基本態勢是影響其介入取向的首要因素。當中美關係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美國會照顧到中方的關切,其介入取向在總體上有助於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如2004年和2008年對陳水扁的明確反感、2008年和2012年對馬英九的明確好感、2012年對蔡英文表示不信任。2004年選後所做的干預從根本上說並非為了幫助陳水扁,而是為了穩定台灣政局,雖然這在客觀上確實對陳水扁繼續執政更有利。而2004年、2008年、2012年時恰恰也是中美關係基本穩定的時期。但當中美關係處於緊張狀態時,其介入取向很可能損害中方利益,不利於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1996年“大選”前美方派航母戰鬥群反制中方的軍事演習,以削弱中方對李登輝當局的威懾效果;2017年以來美方與蔡英文當局的密切互動、對台政策的法制化傾向,都是以中美關係趨向緊張為基本背景的,都不利於台海和平與穩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