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美國介入台“大選”的歷史與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05:40  


表:美國介入歷次台灣“大選”的相關背景資料
 
  這次“大選”是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的條件下舉行的。雖然從1996年到2008年期間的四次“大選”也是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氛圍中舉行的,但當時的台灣社會並沒有像這次“大選”中出現如此明顯的“恐中”“反中”情緒。這也導致像韓國瑜這樣的外省第二代候選人必須通過與大陸做出明確切割來吸引選票。⑰此外,這次“大選”的另外一個重要背景也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中美關係和美國因素。

  眾所周知,特朗普於2017年1月入主白宮後,美方在此前對華政策大辯論的基礎上調整了對華認知,把中國明確界定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自2018年起兩國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全球治理、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摩擦與競爭全面展開。雖然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大選”時中美關係也處於緊張態勢,但那種緊張並不複雜,主要是由李登輝訪美及冷戰餘波引起的,與當前這種因結構性矛盾引發的全面緊張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問題作為美國長期以來牽制中國、且屢試不爽的戰略籌碼,必然要“善加利用”,而不是任其被邊緣化。⑱

  與以往介入台灣“大選”不同的是,這次美方並沒有明確表達出傾向某個候選人的姿態,甚至很少提及台灣“大選”,在“大選”前所做的一系列動作也與“大選”沒有直接關係,更多的是著眼於對美台關係的長遠規劃而做出的系統性調整,而且這種調整在這次“大選”結束後仍在進行之中。但這些動作或調整在客觀上確實有助於提升民進黨和蔡英文的信心,也縱容了台灣社會的“恐中”“反中”情緒,而這種情緒正是民進黨和蔡英文贏得“大選”所需要的。這些動作或調整主要包括:

  一是通過一系列立法措施把美國對台政策法制化。如《台灣旅行法》《2019年台灣保證法》《重新確認美國對台灣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之承諾》《國防授權法》相關條款、“六項保證”公開化等。法制化意味著規範化和清晰化,也意味著未來中美圍繞台灣問題將產生更多衝突。

  二是美台在軍事和政治領域的互動高調化。最近兩年美國艦機頻繁在台海地區活動,在事前或事後均高調宣示,甚至由台灣當局防務部門率先宣布。美國海軍科研船公開停靠高雄,聽任媒體渲染現役軍人駐台情況,把年度美台防務工業會議移到台灣召開,以前所未有的高規格接待蔡英文“過境”,等等。

  三是美國在國際空間問題上加大了支持台灣當局的力度。美方一方面通過《台灣旅行法》等法案,提升美台官方互動的層級,越來越把台灣當作一個“主權國家”來對待。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公然為台灣當局“保駕護航”,要求相關國際組織接納台灣,或者讓台灣參與相關國際組織的活動;公開警告那些有意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國家,力保台灣的“邦交”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