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台灣青年世代群體畫像 複雜多變

http://www.CRNTT.com   2024-06-09 00:01:12  


 
  2.媒介生態。自1987年島內宣布解除“戒嚴”後,媒體百花齊放,報業、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結合選舉,迎來一波政治參與,台灣的媒介生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2000年以後,香港壹傳媒以所謂“破壞式創新”策略進軍台灣市場,受英國小報腥膻色影響,用充滿爭議性和娛樂化的內容吸引讀者。在報導中“批藍罵綠”,“八卦”“狗仔”“爆料”等,這些方式卻翻轉了台灣媒體版圖,成為連續多年大學生最常閱讀的報紙,並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電視則以TVBS“2100全民開講”為代表,“Call In”“名嘴”以直播打破了原來“李(登輝)頭條、連(戰)二條、宋(楚瑜)三條”的潛規則與黃金時段重新洗牌。此外,這一代人還見證了台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台灣電子業的基礎上,島內從1985年開始發展校園網絡,經歷了電話撥接上網到ADSL與有線電視的有線入網,再到無線上網,直至如今智能手機的移動互聯網。可以說,他們幾乎是與網絡同步成長起來的一代,具有鮮明的“網絡原住民”特徵。這種網絡環境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多元的信息接收渠道,也拓寬了人際交往的空間。正是得益於網絡的普及和便利,即便在缺少電視台資源的情況下,柯文哲與民眾黨依然能夠通過網絡平台進行政治傳播,與支持者進行互動和交流。所以有研究總結出:報紙、“老三台”保住了國民黨,地下電台、第四台、民視造就了民進黨,互聯網時代則成就了柯文哲與“時代力量”。①

  3.兵役經歷。台灣的兵役制度經歷了多次改革。2000年1月起,兵役期限由原本的2年,按入伍的梯次順序逐年遞減。到了2008年,兵役期限被縮短為1年。2013年起,1994年出生的男性接受4個月軍事訓練就算完成義務。加上2000年8月替代役制度(Substitute Military Service)的引入,對這一代的台灣男性來說,他們能更好地銜接學校教育與職場工作,免除了人生2年的空窗期。但相對於其他世代的男性而言,這個群體對軍事訓練和戰爭缺少概念,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軍隊服役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經歷,或者服役時間較短,沒有深入地體驗到軍事訓練和戰爭的概念。

  4.教育改革。台灣大學招生制度變革導致了不同世代的學生面臨不同教育制度,出現低分入學的高錄取率現象。1994年,台灣大學聯合招生核定人數為5.6萬人,錄取率為44.35%。這一時期,台灣的大學招生主要依賴於統一的聯合招生考試。2002年,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廢除了傳統的大學聯考,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多元制度》。首年招生核定人數增加到10萬人,其中,通過指定科目聯招考試的錄取率為80.41%,甄選入學的錄取率為65.63%。②隨後的改革中,台灣的大學入學制度演變為保送、推甄、申請、繁星及考試分發等“考招分離”方式。錄取由“一試定終身”的聯招分數(1972-1992),過渡到以學科能力測驗與指定科目考試兩階段分數(1993-2003),到大學科系自訂指定考試科目(2004-)的入學制度,2022年再演變為配合“108課綱”的分科測驗,形成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指考)、大學入學分科測驗與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的三種入學方案。

  《誰是台大學生?》系列論文指出,島內最高學府台灣大學2001-2014年的生源地分布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占53.57%,台北市大安區生源被錄取台大機率相對於台灣其他縣市高出6.2倍。此外,台大學生家庭平均收入高於台灣地區家庭平均收入15%,收入呈現金字塔頭部靠攏且“M”字化的趨勢,基尼曲線變陡。此外,台大學生的地域和家庭背景對他們的入學機會也有顯著影響。表面上人人都有大學可讀,但實際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家庭經濟背景差異等,都影響進入頂尖大學的機會,寒門難以通過教育實現社會流動,加劇了台灣社會階層固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