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際主義精神 北京在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10-02-01 11:04:50  


中國傳統文明也滲透到中國式的國際主義精神之中
  中評社香港2月1日訊/“中國內部的重商主義和現實主義作風一時無法改變,在此條件下,可以利用國際事件和政府的強力保證,在國際間建立中國對外援助的良好風範。中國政府在許可範圍內可以為世界提供比較無私的國際支援,最終中國的支援可能會升華為一種中國式的國際主義精神。”《大公報。今天登出吳非、胡逢瑛博士的文章“北京創新國際主義精神”,文章內容如下: 

  加勒比海國家海地發生世紀大地震後,來自中國的8名維和人員同時遇難。他們的遺體在北京時間17日晚10點36分由包機運送從首都太子港起飛,19日上午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中國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到機場迎接。在機場,孟建柱高度評價了中國維和警察對維護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貢獻,稱八位烈士為世界和平的事業獻出了他們最寶貴的生命,是中國警察和人民的驕傲。孟部長基本上點出中國在未來處理國際災難和問題中的優勢。

  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前提下,中國政府在許可範圍內可以為世界提供比較無私的國際支援,最終中國的支援可能會升華為一種中國式的國際主義精神,中國在國際間可能會出現現代版的白求恩。當然這需要中國媒體的努力發現。

        中國參與援助突出特色

  自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在國際援助上的熱情,相比五六十年代大大減退。其中的真實原因就在於,中國本身的國力並不強大。領導人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從而制定完全行政性的政治目標,這樣給民眾和社會帶來大量不切實際的影響。在九十年代,中國進入重商主義時代,這時儘管中國的國際力量增強,但中國民眾對於國際事務的熱心並不強烈。此時非常奇怪的是,報道國際問題、由新華社出版的《參考消息》成為中國銷售量第一的報紙。

  在中國崛起的今天,同樣存在一些怪象。對中國崛起的力量的感受,是隨著距離北京的遠近而變化,就是距離北京越遠,越無法感覺到中國的崛起。而在北京則強烈感覺中國崛起,甚至感覺到是一股強風。在國際範圍內,當中國還在忙於處理內部問題時,其他國家甚至包括美國,都認為中國政府是世界範圍內最富有的政府。在這種氣氛下,中國古老的文明與和諧的社會氛圍則是其他國家完全無法感受到的。在行政力量主導一切,民眾普遍缺乏熱情和參與感的前提下,中國如何在國際事務中引發民眾的熱情,成為展示崛起的關鍵。

  直到現在為止,儘管中國的社會氛圍都是重商主義和因勢利導的現實主義,甚至學術中的僵硬現象非常普遍,但中國社會還是存在非常質樸的本質。對於這一本質,中國政府需要更多的引導,在國際交往中發揮中國的特色。比如,台灣社會存在的慈濟組織,在每一次國際救援中,其行動的速度甚至常常快於台灣的行政單位。在台灣的每一個慈濟人都為自己的貢獻而感到自豪,甚至很多到花蓮的慈濟參觀的大陸人,都會對慈濟整體的世界影響感到驚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