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是誰遏制了我們的消費

http://www.CRNTT.com   2010-02-09 11:45:19  


 
  如果說目前我國的消費並不像人們通常所說的那樣“不足”,那宏觀消費不足的問題又怎麼解釋?

  要客觀評估最終消費占GDP比重過低的問題,有一個因素是必須考慮的,這就是住房消費。購買住房的支出是人們消費支出的一部分。在支出的意義上,用於購買住房的支出與其他支出是互斥的。根據國內一家機構的數據,居民在房地產方面的投資對G D P的貢獻每增加1%,相應的消費貢獻將減少0.28%。如果我們將居民購買住房的支出加入消費當中,消費不足的印象就會大打折扣。

  因此,對目前人們所說的內需不足,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理解:一方面,內需不足的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也確實是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消費不足的現象也可以部分地理解為是畸形消費的問題,即居民的支出和消費過多地用在了居住,尤其是購房上。帶來的結果就是住房消費擠占了其他消費,在產業上的含義就是一業興旺百業衰。這倒是可以解釋我們經濟中尤其是內需當中的一些矛盾的現象。但問題是,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還是一種長時期的現象?

改變“一業興旺百業衰”局面

  在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就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中國開始從生活必需品時代進入耐用消費品時代。最簡單地說,就是從柴米油鹽時代進入房子、汽車和家用電器時代。在進入這個時代的時候,我們會面對一系列的新問題,我們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都是和這個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的。內需不足的問題也是如此。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可能要經歷一個至少20-30年時間的置業時期,這是中國從一個無產社會向有產社會轉變的時期,也是一個以房地產為主要載體的財富形成時期,儘管以房地產為主要甚至唯一載體的財富形成過程是比較畸形的。在這樣一個時期,除住房以外的其他需求會處於一個高度鎖閉的狀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一業興旺百業衰”的時代。這個時代是有它的必然性的,但是在中國也有其特殊的原因:我們原來是一個無產的社會,現在開始向有產轉變,這個產就是不動產。同時,我們目前又是生活在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社會。人們只覺得房子是看得見、摸得著,能給自己提供一點安全感的物質。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加之傳統的置房置地觀念的影響,就使得房子成了人們生活中最核心的東西。我在網上看過一段話,是一個老太太說的,她告訴兒子:戰爭年代國家是槍本位,老百姓是金本位;在和平年代國家是金本位,老百姓是房本位。在這樣一個時期,人們將可以支配的錢主要用在購房上,而緊縮其他的消費和需求,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