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伏爾泰曾於1755年將馬諾瑟譯介的《趙氏孤兒》改編為《中國孤兒》在巴黎上演,突出理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可以“征服野蠻”這一主題,取得轟動效應。在理性與野蠻孰優的問題上,他與另一位啟蒙思想家盧梭作了長期的爭論。為反對耶穌會的神學宣傳,他始終維護孔子政治倫理學說的“理性之光”。他稱讚孔子為人類揭露了理性之光。 

  啟蒙學者,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茲(Leibnitz, Gottfried Wilhelm von. 1646-1716),和伏爾泰一樣,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救世精神深表景仰。德國的長期分裂狀態給知識分子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他們以為孔子亂世造道德禮儀,給政治和學術指引了方向,可為天下治世之表率。萊布尼茲推崇中國以道德秩序治國的思想,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後於中國的原因。順著這樣的思路,他的學生沃爾夫(C. Wolff)用德語在大學講授儒家思想,他積極宣揚儒家的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本源,並上升到自然法的高度加以頌揚,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中國式哲學,他本人也被稱為“孔子的殉道者”。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哲學出現之前,伏爾泰和萊布尼茲的學說乎一直統治著德國各大學。 

  法國的重農學派領袖,西方經濟學的鼻祖魁奈認為,他相信自己的主張符合自然法,即按自然規律行事,實際上就是孔子提倡的天理。他說:“中國文化均依據天理天則,天理天則即不外乎自然法。”魁奈的弟子米拉波曾說,孔子立教的目的,在於恢復人類的天性,不再為愚昧和貪欲所蒙蔽,所以他提倡敬天,畏天,戰勝貪欲,勿以情欲支配行為,應以理性為標準,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們勿動勿思勿言。道德信仰優美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以複加了。但是還有一件要事待我們去做,就是把這種道德教訓普行於世界。 

  1756年起,英國統治集團內部各派系之間的肮臟鬥爭又愈演愈烈。一批有識度的人思考著怎麼去救治英國。於是對剛剛介紹到歐洲的中國文官制度與朝廷諫議制度予以激賞,用來批判英國首任“閣魁”羅伯特.沃爾波爾的專制獨裁和他施行的賄賂制度與分贓制度。他們就在報刊上發文章談中國政治的清明,在舞台上上演中國戲《趙氏孤兒》等來宣傳群眾起來鏟除惡勢力。他們尤其誇贊中國有科舉選才制度,保證公職人員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說中國朝廷又有諫議制度,宰相和諫官都有權對皇上進諫…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書”派把啟蒙運動推向了高潮。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D. Diderot,1713-1784)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十分傾倒。他認為孔子學說簡潔可愛,不要暴力和迷信,強調以道德理性治國平天下,與教會的迷信觀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霍爾巴哈(Paul Henri Holbach, 1723-1789)主張以儒家理性道德觀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觀念,並且像中國那樣把政治和道德結合起來。他說:“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中國),道德成為一切理性的人們的唯一宗教。”他以為:“在中國,律法充滿聖智,甚至征服中國的野蠻的滿州人,亦為之屈服。這就是說,理性對於君權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力,使中國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強調“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是一個德治或以道德為基礎的政府,這個帝國的悠久歷史使一切統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國家繁榮,必須仰賴道德。” 

  經過啟蒙思想家的努力,法國最終爆發了大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會這兩座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並且經過拿破侖戰爭,將法國的啟蒙思想成果推廣到全歐洲,這時歐洲人也開始了歷史的新紀元,從此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