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到底誰是誰的老師

http://www.CRNTT.com   2010-04-17 10:48:14  


 
  1721年沃爾夫在哈雷大學演講《論中國的實踐哲學》,認為,"哲學的真正基礎就是與人類理性的自然性相一致的東西","中國人並不強迫人有所為。他們認為:對於培養道德風尚,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與人的理性相吻合,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根據都在人的自然性中"。他指出,儘管中國人"在促進道德風尚的時候僅僅只運用自然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以敬神為基礎",可是"中國人善於正確運用自然的力量,因此,在道德才智方面享有崇高的名譽"。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救世精神深表景仰。1672-1676年期間,作為德國外交官,在法國巴黎居住了四年,這是他能夠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機會,對於他哲學思想的發展和科學成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89年他在羅馬逗留了6個月,期間他結識了由中國返回歐洲的耶酥會士閔明我,獲得了許多關於中國的第一手資料。德國的長期分裂狀態給知識分子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困惑,他們以為孔子的道德禮儀,給政治和學術指引了方向,可為天下治世之表率。萊布尼茲推崇中國以道德秩序治國的思想,認為這是治國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後於中國的原因。順著這樣的思路,他的學生沃爾夫(C. Wolff)用德語在大學講授儒家思想,他積極宣揚儒家的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道德本源,並上升到自然法的高度加以頌揚,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中國式哲學,他本人也被稱為“孔子的殉道者”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他出版《中國近聞》系統研究了中國哲學,發願要溝通東西方哲學,在其《序言》中說:“我們從前誰也不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我們的倫理更完善,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竟使我們覺醒了。”他又說:“就我們目前情況而論,道德敗壞已達到這樣的水平,因此我們幾乎覺得需要請中國的’傳教士’來到這裡,把自然神教的目的與實踐教給我們。他的哲學思想, 對於以後德國的哲學家康德(1724—1804)、黑格爾(1770—1831)的哲學思想,都有重要的影響。在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哲學出現之前,伏爾泰和萊布尼茲的學說乎一直統治著德國各大學。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他崇拜孔子,愛談中國,對中國的道德政教極其向往,對西方神學、神的啟示、形而上學及宗教狂熱之類的東西抨擊不遺餘力,是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說:“歐洲商人發現東方,只曉得追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與物質的世界。”他讚美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他說“道德是來自神的,到處是一律的;神學是來自人的,所以到處不同而且可笑。”他認為孔子和中國哲學家都真正相信道德,摒棄宗教迷信;而歐洲教會恰恰相反,相信迷信而不講道德。因此,“我們不能像中國人一樣,這真是不幸。”以為“人類的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還要優良的政治組織。”他相信儒學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並以中國為理想國,提倡以中國文化為標準。他認孔子為天下唯一的師表,在自己的禮拜堂懸掛孔子象,寫詩讚美,朝夕禮拜;公開主張歐洲各國應當將中國作為典範進行效仿。伏爾泰指出,“他們帝國(中國)的組織,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國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優秀、最古老、也是最廣博的王國”。是他大聲疾呼;法國要“全盤華化”!他主張,每個法國人都應該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形成的“百科全書”派把啟蒙運動推向了高潮。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D. Diderot,1713-1784)也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孔子學說十分傾倒。他認為孔子學說簡潔可愛,不要暴力和迷信,強調以道德理性治國平天下,與教會的迷信觀念完全不同。 

  百科全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法國哲學家霍爾巴哈(Paul Henri Holbach, 1723-1789)主張以儒家理性道德觀念代替基督教神性道德觀念,並且像中國那樣把政治和道德結合起來。他說:“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中國),道德成為一切理性的人們的唯一宗教。”他以為:“在中國,律法充滿聖智,甚至征服中國的野蠻的滿州人,亦為之屈服。這就是說,理性對於君權發生了不可思議的效力,使中國的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強調“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將政治和道德結合的國家,是一個德治或以道德為基礎的政府,這個帝國的悠久歷史使一切統治者都明白了,要使國家繁榮,必須仰賴道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