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20年後看東歐轉軌

http://www.CRNTT.com   2010-04-21 08:38:11  


 
  中歐國家的共產黨改名重建的社會黨,不僅已與原共產黨的過去決裂,而且比起他們的西歐同志來與自由主義的關系更加趨同,他們自己已經不再使用“左”“右”的概念,更反對使用“左派複興”、“紅三角”(指議會、總統、政府軍為左翼人士)之類的概念。因為他們害怕人們把左翼和前共產黨聯系起來。所以繼承會出現一種左右的繼位,就是中歐的“許多執政的前共產主義者比右派更急於實行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他們的價值理念正好相反。比如說在西德是基民盟贊成收費,社會黨反對,基民盟堅持傳統的價值觀念,社會黨反對墮胎、同性戀,基民盟追求自願的福利政策,社會黨希望實施公民保險,它們都表現的是一種傳統的“左派爭福利右派要自由”的價值理念。與西歐國家社會黨是“小人物的保護者”、是福利政策的倡導者不同,在新歐洲是左派要搞市場經濟,右派在爭福利,左派說的是社會民主主義,實踐的卻是自由主義,而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旗是由一些具有教會立場的右翼組織高舉。

入盟問題上東歐左派比右派積極

  社會黨政府也是“加盟入約”最積極的倡導者,甚至提出“誰耽誤入盟誰就是國家的歷史罪人”這樣的口號。每一屆左派政府上台以後,不是加大勞方的談判地位,而是大搞貨幣財政雙緊縮,大砍社會福利。

  新歐洲這些轉型國家的“價值錯位”往往讓很多的人犯糊塗。所以中歐左翼的態度會讓他們的“社會主義同行”大跌眼鏡,不論是在國內的政治經濟轉型問題上,還是在“回歸歐洲”問題上他們都比國內的右翼更加積極,即使是在金融危機過程中這個決心一點也沒有動搖,幾乎沒有一個左派組織反對過私有化、反對過“加盟入約”。 

  在入盟之前,左中右都是一致的,甚至左派比右派積極,民間比政府積極,這種急切入盟的態度當然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他就說我們現在的社會共識已經達到,我們就像高考生一樣,連著備考了六年,現在我們已經考試合格,進到高校了,都可以鬆一口氣了,不可能長期綳得那麼緊,現在鬆懈下來,是正常的,即便有金融危機也沒有對這個努力有什麼懷疑,先期入盟的國家被證明是符合1993年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優等生”條件的。

  現在排在後面的國家都還積極入盟,想進入歐洲大家庭,所以也可以說,入盟在歐洲是一個趨勢。甚至像匈牙利的左派政府,以從歐盟拿來資金作為考核政府官員的重要職別,因為歐盟是要給錢的,看誰能拉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對“融入歐洲”的歷史思考,習慣性向外尋找新的安全保護傘

  一個國家,2-3大政黨、5-6家(外資)銀行、7-8家(外資)企業,工業生產、金融資產的80%被外國人買走,民族企業已無立足之地。他們承認,尤其是匈牙利,我們就是一個小國家,就是一條走廊,不是向東靠,就是向西靠,我們要和其他一些國家結盟,我們需要依附於別國,過去在蘇維埃帝國下沒有選擇,《雅爾塔協定》把我們劃到蘇聯的勢力範圍內,我們在這個體系中沒有自主權,現在我們急於向西靠,而且在整個全球化狀態下,這也不過是提前全球化。波蘭的“卡廷森林”事件、華沙起義、“科希秋什克起義”、是歷史上民族最悲壯的三大事件,全部與俄國有關,1863年的華沙起義是俄國鎮壓的。所以新歐洲國家急於向西靠,習慣性地向外尋找新的安全保護傘。他們認為,第一他們在宗教上是一致的;第二從地緣政治考慮的話,融入歐洲起碼沒有人敢對北約國家動武。俄羅斯有大量的常規武器,有核武器,隨時都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的這種習慣性的思維,就是尋找保護傘。

波、捷、匈各自的考慮

  波、捷、匈、斯各有不同的考慮,捷克覺得融入到西方還不夠,西方曾經也出賣過他們,1938年《慕尼黑協定》就把捷克給出賣了,很多人都是“疑歐親美”派,僅僅有歐盟還不夠,更加親美,捷克秉承的是貝奈斯說的 “一半一半”,貝奈斯是捷克的第二國父,,說全部依附西歐的話,就會把捷克害慘,另一半是靠向蘇聯,沒想到蘇聯也沒有給他安全感,現在他們隔著大洋向美國靠。貝奈斯,包括現在的克勞斯,都是“疑歐派”,他們多次警告,當時貝奈斯說不要過於對西方的馬歇爾計劃當真,現在克勞斯也說,不要對小馬歇爾計劃過於當真,西方都是 “綏靖”主義者,西方的資本家都是利益在先,也保護不了東歐的國家,而且捷克還有蘇台德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