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促進更大社會力量和資源向實體經濟集聚

http://www.CRNTT.com   2012-09-05 08:30:54  


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只有振興實體經濟,才能振興中國經濟。
  中評社北京9月5日訊/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先行指標,50是個重要分水嶺,50以下反映實體經濟處於萎縮態勢。上海證券報發表上海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潘正彥文章稱,8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PMI指數繼續下降到50%以下,而8月匯豐PMI預覽值向下達到47.8,創9個月新低,比7月低了1.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布製造業PMI數據比較偏重於大中型實體經濟,而匯豐中國製造業PMI比較偏向於中小企業。過去,我們經常看到兩者“不一致”。現在兩者出現了一致的指向,都在50以下,其預示的宏觀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走向非常嚴峻: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不管是大中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均處於明顯的收縮狀態。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正在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現實考驗。

  文章分析,從分項指數看,一些重要的指數兩者的指向也基本“一致”:國家統計局的製造業PMI中,新訂單指數繼續下降了0.3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與上月持平;而匯豐PMI新訂單萎縮加速,新出口訂單萎縮加速降至44.7,創下41個月最低點。這實際上反映實體經濟在內外需上都處於下行風險之中,難有企穩跡象。

  但是,兩者的一些分項差異還是值得關注。在匯豐PMI的11個分項指標中,除了庫存上升,其餘全是萎縮和下降。而國家統計局的製造業PMI分項,積壓訂單指數和產成品庫存指數仍然在上升,反映大型企業的市場需求也仍然不定;但原材料庫存指數大幅下降和購進價格指數明顯上升,則表明反映一旦“穩增長”政策效果顯現,市場需求回升,市場價格上漲的可能性就上升。這種變化到底是好還是壞,有待觀察。

  最新的微觀經濟數據還顯示,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生存更加困難。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業績數據統計顯示,整體經濟增長顯著減速。全部上市公司(包括銀行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7%,比去年同期低19個百分點;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的股東淨利潤同比下滑1.51%,比去年同期低25個百分點,同樣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看一看其中的銀行業,2012年上半年16家銀行業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94%,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的11.20%;實現淨利潤5452.29億元,同比增長18.25%,是全部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的53.98%。如果說,16家銀行業為2453家上市公司貢獻了一半的淨利潤,是銀行業的“貢獻大”。那麼,也完全可以反過來問:為什麼2453家上市公司中的99%以上的企業,其中80%以上的製造業企業僅僅創造了一半不到的盈利?製造業盈利能力為什麼下降得這麼快?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