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銀行業當反思回饋實體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5-09-02 07:24:39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8月30日,隨著建行年報披露,五大國有銀行中報發布“收官”。受經濟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五大行上半年淨利潤增速均跌至1%左右。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餘豐慧文章表示,仔細分析發現,五大行半年報經營數據呈現出兩個顯著特點:利潤增速下滑和不良貸款急劇上升。這兩個指標是銀行業最主要的經營指標。

  多年來,銀行業利潤增速較高,受到各界關切甚至指責。銀行業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第三產業,其利潤都來自於實體經濟與公民家庭,如果銀行業利潤過高,那麼實體企業利潤必然減少。

  這種分配關係如果長期下去,帶來的惡果將是銀行業利潤增速也沒有持續性,最終難以擺脫大幅下降的命運。銀行的利潤歸根到底還是來自企業的創造。如果銀行從實體企業“盤剝”過多利潤,將導致實體企業發展後勁嚴重不足,最終也會把危機轉嫁給銀行。

  文章稱,去年以來,銀行業利潤增速開始下滑,其實就是上述邏輯的自然反映。當前,銀行業利潤增速下降到了1%左右,但五大行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總額仍超過5138億元,平均日賺約28億元,而實體企業利潤顯然糟糕得多。從這個意義說,在實體經濟、實體企業真正企穩之前,銀行業的利潤增速還有可能繼續下滑。

  不良貸款數量和比率同步攀升比銀行業利潤回落的後果更加嚴重。目前,中國銀行業利潤來源中,貸款資產收息比重仍然占到70%以上。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良貸款攀升是打破銀行業“躺著賺錢”的迷夢。不僅如此,銀行業不良貸款攀升是金融風險的根源,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從數據看,上半年五大行核銷不良貸款達1400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1300億元的水平。雖然核銷可以降低不良貸款總量和比率,但容易掩蓋不良貸款增速和真相,不是解決不良貸款隱患的治本之策。

  對於上半年五大行利潤增速下滑和不良貸款上升,有一種說法是銀行體系為全國經濟下行和產業轉型升級在埋單,這樣的判斷有一定道理,因為實體經濟目前所遭遇的困局,銀行業也有相當的責任。

  文章指出,當前,銀行業經營每況愈下,與其落伍的經營方式和思想觀念不無關係。

  一直依靠存貸款傳統業務擴張或者傳統線下營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了。金融業務多元化,金融機構開放程度正在提升,社會化融資渠道正在擴張,互聯網金融已經撲面而來,這些都對傳統銀行形成不小挑戰。

  一個社會共識正在形成:實體企業依靠債務性融資已經不是出路,而是要依靠權益類、直接融資才是光明大道。這對間接融資業務比重過大的銀行業帶來更大衝擊。

  文章強調,面對當前利潤增速下滑、不良貸款攀升的不利局面,銀行業應該汲取深刻的教訓,及時對傳統經營方式、業務模式、內部治理結構等進行全方面的反思,並通過金融服務的全面轉型來回饋實體經濟,讓更多的實體企業共同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