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強化土地保育 可助馬英九一新耳目

http://www.CRNTT.com   2009-08-26 10:54:11  


借風災之震撼力推環境保護,將有利於台灣的長遠發展。
  中評社台北8月26日訊/“馬英九真想一新耳目,考出高明的成績,應在另一張考卷上表現。這張考卷叫作‘台灣的國土保育及改革’。他肯不肯拿起這張考卷、怎麼考,不僅關係他的政治生命,更關係到我們在台灣的每個人的身家性命。”大塊文化創辦人、“國策顧問”郝明義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別再錯失黃金72天”,提出上述見解。文章内容如下:

  歷經種種批評之後,看馬英九“總統”最近的表現,顯然是想在接下來的救災和災後重建上,取得一個補考及格的機會。不過,補考就是補考,補考的分數拿得再高意義也不大,成績單上記的仍然只是補考及格而已。 

  馬英九真想一新耳目,考出高明的成績,應在另一張考卷上表現。這張考卷叫作“台灣的國土保育及改革”。他肯不肯拿起這張考卷、怎麼考,不僅關係他的政治生命,更關係到我們在台灣的每個人身家性命。 

  先看,如果馬英九堅持只把救災和災後重建做好,對我們有什麼損失。八八水災造成這麼慘痛的傷亡損失後,如接下來政府只有救災和災後重建要注意,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在切割“災區”與“非災區”之別。於是,除災區的人之外,只要事過境遷,其他人難免就事不干己。但早在水災之前,多少學者就警告台灣整體環境累積的沉痾,與異常氣候的常態化之交相影響,使台灣之脆弱是整體性的;八八水災之後,從檢察官的口中,我們又聽到商人破壞土地的行徑正在使烏來“小林化”,種種事實證明,今天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在大自然的風暴之前,根本沒什麼南北之別,災區與非災區之分。 

  過去數十年間我們一再因循苟且,不宏觀看待國土保育所遭到的破壞,每次只是枝微末節地對待所謂的“災區”與“救災”,結果造成“災區”全台趴趴走,沒有不成為“災區”過的地方。這次災區面積創紀錄的慘痛教訓,只是大自然對我們拉高分貝的苛責。我們再不聽,想必下次大自然怒吼的音量還要更大,“災區”的紀錄還要創新。所以,如果馬英九只是一心想把“救災”和“災後重建”做好,那不是負責,而是卸責。真正要負責,馬英九應該在救災及災後重建之外,另有超越其上的視野、決心與行動。 

  再從積極面來看。禍福相依,是人世之常理。八八水災,固然讓台灣遇上百年難得一見之災難,但馬英九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國土保育及改革”這件事情上大破大立,創造台灣百年難有之新局。 

  之所以說馬英九有這個機會,是因為目前的時空下,他有三個條件。第一,他以“總統”之尊有執政團隊可用;第二,他兼任國民黨主席之位有“國會”中占壓倒性多數的執政黨可用;第三,逢此百年難見災難,有社會各界共同期望對台灣島内土地、生態、環境進行革新去弊的民氣可用。如能善加利用這三個條件,那他就能夠借助百年難得一見之衝擊,解決台灣過去政治、經濟、環境上的種種積病與陋習,重新提出一套足以為我們未來安身立命的策略及規劃,將台灣在二十一世紀之中所應有的國土規劃、生態保育、經濟發展、文化創意,做畢其功於一役的綜合改革。 

  位居“總統”之尊的人,如此前瞻,才能有全面又完整的回顧;如此改革,才能有深刻檢討;如此整合,才能有細部分工。然後社會各界,各就各位,各自審視自己的角色、責任與擔當,共同戮力以赴。未來,風雨來襲,我們才不至於頭痛醫頭,顧此失彼。 

  如果說八八水災的救災考題有“黃金七十二小時”,那麼水災之後的“國土保育”及改革考題,可以說也有“黃金七十二天”──馬英九善用災後大家記憶猶新的這七十二天,把行政、立法及社會民氣三方力量交相激盪,匯聚出足以鏟除積弊的改革動力。 

   馬英九曾因在“黃金七十二小時”裡的表現,而飽受不知善用“總統”大位之譏。推動國土保育及改革的“黃金七十二天”,是他一次為自己,也為台灣轉禍為福的機會。再錯過這黃金七十二天,他是否有機會連任事小,台灣枉費付出如此慘痛犧牲之代價事大。 

   最後,善用這“黃金七十二天”,不只是政府的事情。媒體也要善盡責任。媒體應該提醒、推動政府擇其大、擇其要的事情進行改革,過於拿細微之事無限上綱,看一二官員出洋相,形同消費這次災難事小,在監督政府這件事情上見樹不見林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