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陶冬:警惕中國重蹈格林斯潘覆轍

http://www.CRNTT.com   2009-11-12 13:44:15  


 
  中國的銀行不借錢給中小企業、出口企業,巨額資金全部砸向基建和國企。大企業手頭滿是現金,卻又找不到適當的出路。工業需求改善緩慢,產能過剩嚴重,所以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不高。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頗低,所以儲蓄也不是辦法。向前看,通貨膨脹的陰影越來越大,持有現金可能隨時蝕本。於是現金投向了土地和房地產。這對大國企來說是一個相對容易做出的決策,既可以抗通脹保本,又無需因萬一決策失誤而負上政治責任。

  在今年第三季度,各地總共有92塊土地以天價競投成交,其中70%的“地王”被央企投得。某家巨型央企,在9月份一口氣買下上萬套住宅,準備出租牟利。央企蜂擁進入房地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是超低利率和異常貸款行為的直接產物,是流動性泛濫的折射,更是經濟出現產業空洞化的先兆。

  從國家戰略層面上看,央企進入房地產業顯得十分奇怪和不和諧。央企的定位應該是在國計民生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龍頭企業,享受著國家政策上的支持和獲得資源(包括信貸資源)的特殊待遇,意在保障經濟安定、打造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不知投資房地產能提高中國的什麼國際競爭力?推高地價又在保障哪門子的經濟安定?難道央企炒地皮成了國家戰略?

  在天量流動性簇擁下,筆者認為今後幾個月房價還得漲,甚至可能大漲,不過購買力已經由上半年的自住需求主導轉向投資需求主導。近乎零的儲蓄回報和超低的貸款成本,正在製造出一批的“熱錢”。幾個月前現金為王,今天則是現金恐慌。儲蓄沒有回報,通脹似乎快來了,從溫州炒房團到央企財務公司,流動性成為了推動房市的主力。中國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率的垂直式上升,顯示出銀行儲蓄活性化,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只有一個——準備投機炒作。

  近來房市出現價升量跌的現象,有人據此認為房價過高導致投資者入市審慎。筆者對此不以為然。新盤開出幾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的“盛況”比比皆是,價升量跌的真正原因是新盤推出的明顯減少。

  整個房地產業在去年面臨現金流危機,房子滯銷,政策又吹冷風,所以地產商幾乎沒有建新房。今年上半年市場轉暖後,開發商拼命賣樓套現。直到5月下旬,開發商才意識到房市升溫是真的,不過此時庫存房源已被處理大半。待售房源在市場最惡劣的時候曾經相當於22-23個月的銷售量,如今待售房源僅能支持4-5個月的銷售。

  針對房市的熾熱行情,許多地方加強了對第二套住房按揭貸款的限制。這個政策對財力有限的市民也許有一定作用,但對買房主力則影響不大。據筆者所在公司的抽樣調查,近來上海等城市的房屋交易中有60%-70%根本不作按揭貸款,而是直接以現金交易。這是流動性泛濫的結果,是超低存款利率下儲蓄活性化的表現,是非個人購房比率上升的反映。換言之,現在不遏制流動性源頭,光靠行政手段未必能真正使熾熱的房地產炒作降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