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3-06-07 15:15:06  


 
  李白杜甫畢業於何處?歷史沒有記載! 

  說到專業,並不是所有學文學的人,或者說文學上有突出貢獻的人都是作為一個專業培養出來的。開句玩笑,李白、杜甫是哪個學校畢業的,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他們上過什麼學校,他們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我們知道肯定受到教育,但是不是哪一個書院、學堂按照今天的語言來培養他們。近現代更是如此,諸位今天可能熟悉的沈從文,沈從文也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小學畢業。1923年,不當兵了,跑到北京開始文學創作,在北京大學旁聽。那個旁聽很難說對於沈從文的文學創作有多大的意義,關鍵是他在北京認識了當時京派的一批作家,比如鬱達夫、徐志摩、林徽因等人,這個過程中他的閱歷、感覺,還有他的表達受到這些作家們的欣賞,然後開始走上了文壇,嘗試來寫作。

  另外那些比如正兒八經留學的,比如魯迅、郭沫若。魯迅學的是醫,在仙台醫專成績不錯,但是後來棄醫從文。另外一個九州大學學醫的郭沫若,成績也不錯,最後不做。人家說魯迅是醫學不下去,那是不對的,魯迅的成績不錯。郭沫若學不下去,那是因為他耳朵的問題。一開始學得不錯,可是到了拿起聽診器的時候,發現他小時候得過中耳炎,所以聽診器不能用,只能放棄醫學,從事文學、歷史學等等的研究。

  當然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文學還是有意義的,教育是有用的,比如說詩人馮至是北大學德語的,小說家汪曾祺是西南聯大時期學文學的,他們學文學,他們日後也在講他們的文學創作和早年的學術訓練有關係。可是沒有讀文學的同樣可以做出有成績,如果天分好、如果機遇好,不讀照樣能夠寫出好小說。我只能反過來這麼說,學校裡面的文學教育對於作家們的厚積薄發有一點作用,但我不能保證他一定通過這個訓練能夠成為著名作家。這就說到一個問題,那文學教育是做什麼的,文學教育這個職業或者說文學這個學科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以及在建立過程中的利弊得失,有興趣的看我的專業著作《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從技能訓練的辭章之學到知識積累的文學史 

  我想說一點,如果說晚清以前和晚清以後的文學教育有什麼不同的話,最大的特點是我們已經從技能訓練的辭章之學,轉化為知識積累的文學史。所謂技能訓練意思是說晚清以前我們學文學,學完唐詩希望你寫唐詩一樣的詩,學完古文,希望你寫古文一樣的文章,是一種技能訓練。而晚清以後今天的大學中文系,沒有說學完元曲就寫元曲,學完唐詩就寫唐詩。對於我們來說唐詩、宋詞、元曲是一種知識,而不是一種技能。

  從很明確的時間1903年開始,我們用文學史作為整個文學教育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文學史逐漸作為一個知識體系來表達一個民族意識,凝聚一個民族精神,甚至吸取異文化,希望融入世界文學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沒有把主要目標放在技能訓練上。

  換句話來說,從1903年開始,我們就沒有指望學文學的人出來以後一定會寫小說、寫詩、寫文。換句話來說,大學裡面的文學教育的主要目標已經不是培養作家,能出大作家很好,沒有也無所謂,因為我們辦的不是作家班。我們能做的是養成熱愛文學的風氣以及欣賞文學的能力。你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校園裡面各種層次的文學,比如說課程、科系、社團,你就會有比較通達的見解。從五十年代開始不斷地討論一個問題,就是五十年代起原中文系主任楊晦先生,新生入學第一課必定跟他們說北大中文系不培養作家,所以很多人進來以後特受打擊,進來的就想當作家,你說我不培養作家。後來的很多回憶都提到這個,其實不是這樣的。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解讀?我發現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當時的中文系主任羅常培也說過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不培養作家的意思是什麼?我給他做解讀,第一,我剛才所說的其實作家不一定大學裡面培養得出來,好作家不一定受過高等教育。哈佛大學旁邊書店賣美國文學著名小說家的,遺留下來要不沒上過大學,要不沒念完,真的念完往往不是中文系、英文系,換句話來說每個國家都一樣,作家不一定是中文系或外文系培養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其實中文系八十年代到現在為止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是80到90人,這80人到90人裡面將來最後能夠成為作家的,以創作為業的我想不超過5個人,每一屆5-10個。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寫詩、寫文,將來他不是一個職業作家,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我們的課程設置完全按照作家培養的思路來進行。

  我們有文學理論、文學史,我們有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普通語言學,還有古文獻等等,這麼多專業人才需要培養,所以作家能出來更好,不能出來問題也不大。我們只能說,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必須有文學鑒賞的能力和熱愛文學的風氣,這樣就行了。我說的是培養有志趣、有修養,但是不一定創作的人才。

  文學在中國歷史上可以指代學校或者是教育前面我說文學,請問你這裡說的是什麼文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僅是中國,西方也是這樣,文學這個概念不斷在演變。你查《不列顛百科全書》裡面對Literature的介紹,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對作品的總稱。我們今天所說的抒情、敘事,或者是想象力等等不一定的,在18世紀以前的西方,或者在20世紀以前的中國,說文學不一定是這樣的。今天所說的詩、散文、小說,今天所說的民族文學、國家的文學、時代的文學跟那個概念本身是有差異的。換句話來說,今天中國人所理解的文學,其實是因為19世紀末我們把Literature介紹到中國以後才重新組合起來的一個概念。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請你察看《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說文學這個詞的時候,它征引的範圍從孔子到魯迅有十種不同的含義。比如說孔門四科之一,比如說儒家學說,還有文章經籍,還有儒生、學堂、文才等等,總共有十種不同的概念指向文學那兩個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