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3-06-07 15:15:06  


京師大學堂舊貌。(資料圖片)
 
  我關心的一個事情,文學也可以是學校,給讀書人生活的地方。而《漢語大詞典》用的材料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那裡面的一句話:南岸道東,有文學。有文學指的是有學校。其實在我看來還有一個更早的材料可以用。第一,《漢語大詞典》列的比酈道元更早的是曹操的《修學令》。公元203年,也就是建安八年,曹操下《修學令》,內容是“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還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於天下。”這裡所說的各修文學,就是辦學堂,設校官,選才俊,認真培育,使得整個社會的風氣可以得到改良,先王之道可以不廢。這裡所說的文學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學校,或者說教育。

  你可以說曹操為什麼這麼說,很多教育學家說他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在我看來還有一個問題,曹操確實對文教有興趣,包括他本人的文學才華。今天我們留下來的不管是宋代,比如說今天河南的崇陽書院,或者江西的鵝湖書院等等,諸如此類傳統中國的教育本身它可以是文學,也可以跟文學毫無關係。但有一點它不把文學作為專業。

  晚清後“文學”從Education漸變到Literature

  這個思路一直延續到晚清,今天我們讀晚清材料的時候可以發現,很多說文學那兩個字其實做的不是文學。1895、1986年起當時在華的傳教士就給總理各國司務衙門寫信,說中國應該辦大學,在北京應該辦一個大學堂或者叫大學校。而上這個奏折的是當時在華傳教士的一個組織,叫文學會。狄考文代表文學會給上面上書說,我希望在中國辦大學,需要教什麼課程,列了一大批,唯獨沒有詞章之學。你會發現很奇怪,文學會提議辦大學但是不列詞章之學。而文學會建設的目的是什麼呢?傳教士林樂知加了一句話說,我們這個文學會的目的是專門以振興中國文學為己任。你聽起來很高興,以為是跟文學有關係,沒有的。他們所說的文學並不是Literature,而是education,是教育。而這個說法的話可以從幾條不同的材料來論證。

  此前林樂知,我說的那個美國傳教士幫助翻譯了日本外交官森有禮編的《文學興國策》,《文學興國策》在晚清影響很大。那本書是梁啟超等人理解西方教育制度,而且創建新的學制的重要樣板。因為晚清的中國人到底什麼叫西方大學,康有為、梁啟超都沒有留過學,五都不知道,就靠傳教士的翻譯來理解。

  本書《文學興國策》的第一篇是耶魯大學的校長Woolsey寫的一篇長篇文章,論述文學的重要性。他說文學是有意益富過、有益於商務,有益於農務、製造、倫理、德行、法律、國政,文學有這麼大的作用嗎?其實他所說的文學照樣不是我們所說的Literature,他說的是學校和教育。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把文學的概念逐漸理解為今天的Literature的概念,晚清在逐漸演變。

  晚清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王韜希望按照西方的學科制度來選拔人才,擺脫科舉試的方式。他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整個學問應該分為兩類,一類叫文學,一類叫藝學。文學包括經、史、掌故、詞章四科。藝學包括輿圖、格致、天算、律例,大體上文學等於今天的人文學,而藝學等於今天的理工,是這樣的理解。另外一個啟蒙思想家鄭觀應說得更有趣,他說文學應該分為六科,武學分為兩科。換句話來說在鄭觀應心目中所有的學問分為兩類,一類叫文學,一類叫武學。部隊的、戰爭的這一類叫文學,其他的都叫文學,那就是人文社科、理工都叫文學。狹義的文學和廣義的文學他在裡面沒有做區分,但是文學這個概念依舊沒有獨立。

  京師大學堂創建五年後提出不得捨棄中國文詞 

  什麼時候開始有一點?1901年。1901年蔡元培寫了一本教科書叫《學堂教科論》,一個下册子。對照當時他接受的西方思想學說和教育體制,希望把整個學堂的知識分為十個不同的科目,其中有一科叫文學。這個文學科目包含什麼?包含音樂、詩歌、駢文、圖畫、書法、小說這五個分支。從美術、美學這個角度來理解文學,這個已經大大地邁進了一步,跟今天的文學不太一樣,已經相對來說把這個範圍縮小了。

  我們回過頭來看,當北京大學1898年建立的時候,他們就面臨這個問題。因為文學沒有完全獨立出來,文學的重要性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1898年決定建京師大學堂的時候,總的思路獨尊泰西各種實學。這裡的實學大體上等於今天的自然科學,或者說理工應用這一類的學問。而對人文這一塊的話,當時的總理各國衙門準備建京師大學堂的時候,覺得這個東西我們中國有,所以不著急,沒有放進來。大家明白1898年建京師大學堂,1900年義和團燒了。真正的北京大學比較成規模的,各種檔案比較齊全的是1902年,1902年張百熙奉命複辦因為庚子事變毀壞的大學堂的時候,擬定了京師大學堂的章程,那個章程第一次把詞章列為大學堂重要的科目,那個時候詞章是大學堂必須學習的科目。換句話來說,把西方的大學制度COPY到中國以後會發現一個問題,所有的西方大學都有文學院,因此中國也需要這樣的課程。

  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第二年起,當時晚清的重臣張之洞奉命參加學堂章程的修訂,他說了一句話,以後我們所有的讀書人都要學外語的。但是其中有一點,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語言、文字、詞章會逐漸被遺忘了,那是不對的,因此他在整個所有的思路裡面,在上給朝廷的奏折裡面說了一句話,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詞,向西方學習但是不得放棄中國文詞,這個思路1903年起我們確立了。以後中國的文學逐漸進入我們的大學的課堂,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