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探究:誰該為國軍守不住南京城道歉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37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近日,在紀念南京保衛戰76周年座談會上,四名抗日老兵就“當年我們沒守住南京”向南京人民道歉。揆諸史料,當年為何守不住南京,真該道歉者又是誰呢? 

從軍事角度來看,南京在當時是守不住的

  南京保衛戰系倉促應戰,十幾萬部隊系草草集結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上海與南京之間共設置了四道防線:“以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為第二線,江陰、鎮江為地三線,南京、京杭公路(恩寧杭公路)為第四線。”但大部分力量集中於淞滬第一線。

  1937年11月中旬上海淪陷後國軍全線退敗,日軍緊隨進犯,輕鬆突破第二、三道防線後,直逼南京。南京保衛戰遂倉促提上日程。

  彼時,國軍精銳損失嚴重,後撤部隊亟需修整,國民政府基本處於無兵可調之狀態。倉促間乃至不得不將在淞滬擔任掩護撤退任務的第七十四軍、第六十六軍、第八十三軍調到南京周邊稍加修整後參戰。種種拼凑,南京周圍始得以草草集結起十幾萬部隊。

  臨時集結之部隊,多殘缺不全,新兵多,戰鬥力下降得很厲害

  這些剛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部隊存在兩個嚴重問題:

  一是很多部隊殘缺不全。據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的譚道平回憶:“我天天在經手辦理調動部隊移上前線去作戰的工作,在字面上明明是一個師或者是一個軍開上去,可實際上兵員只不過一個營的模樣。同時,沒有大炮,步槍也不整齊。”

  二是“此番防護首都部隊,多系歷經戰鬥損失重大,老兵缺少”,雖然有新兵補充,但戰鬥力嚴重下降。第2軍團第41師丁治盤在戰後痛心總結:“一月以前老兵已被抽調,新兵入伍者不足一月,在被抽之老兵補充他師,情感既殊,僅作新兵之用,在被抽之師,則以多數新兵羼人,有不教是棄之苦,以故本師此次戰鬥,幹部老兵為新兵裝槍者有之,為新兵選地形者有之,挈新兵前進者有之,而老兵幹部傷亡遂重矣。老兵常於戰後啼血而道曰‘敵則易擊,惜我新兵多累耳’。”

  另外,新兵過多還帶來了統率的問題:“新補士兵未受訓練即加入火線,官兵多不認識,一遇敵機敵炮,相率複潰,致無法統禦,實為固守南京之計劃重大打擊。”儘管如此,能夠補充新兵之部隊已屬難得,更多的部隊是屢經戰陣卻未得一兵一卒之補充。粗略統計,十餘萬守城士兵中,至少三萬以上是新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