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物價上漲的影響因素趨勢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1-08-21 08:27:25  


 
  二、本輪物價上漲的新特點

  文章介紹,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物價漲幅不斷提高。今年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5.5%、工業品出廠價格(PPI)上漲6.8%、工業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2%。與發生在2004年和2008年的兩次通脹相比,本輪通脹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食品與非食品價格同步上漲。前兩次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結構性通貨膨脹。在本輪物價上漲過程中,食品價格上漲是重要的結構性因素,但各類非食品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成為推升物價漲幅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1.7%,影響CPI3.5個百分點,占CPI同比漲幅的63.6%;非食品價格上漲2.9%,占CPI同比漲幅的36.4%。

  二是食品價格季節性回調幅度縮小。本輪食品價格出現跨年度持續上漲,重要原因是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的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價格季節性回調幅度明顯縮小。5月份,在食品價格上漲中,蔬菜在南北供應旺季價格回落7.1%,但部分地區發生旱災、澇災,5月下旬出現較快上漲。

  三是上遊產品價格向中下遊產品傳導力度加大。2010年8月份以來工業企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的小幅度回升,導致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生活資料以及非食品消費價格較大幅度上漲,中下遊產業及流通環節對上遊產品價格上漲的消化吸收能力明顯下降。

  四是貨幣供給增速與物價漲幅背離現象加劇。2005年以來,隨著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國貨幣供給流向出現重大結構性變化。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貨幣供給增速與物價漲幅出現明顯背離現象,表現為貨幣供給增速下降與物價漲幅不同步、甚至出現反向走勢。本輪物價上漲過程中,物價漲幅與貨幣供給增速背離現象明顯加劇,在貨幣供給增速持續下降的同時物價漲幅不斷提高。但從與實體經濟關係密切的交易性貨幣供給增速看,物價漲幅與交易性貨幣供給增速走勢基本一致。

  三、本輪物價上漲的主要影響因素

  文章認為,從交易性貨幣、實際需求、工資上漲、勞動生產率提高和輸入型價格五大基本因素對各類產品價格的影響看,考慮預期因素和上遊產品價格對中下遊產品價格的影響,2010年一季度以來中國物價的持續上漲,主要是由輸入型價格上漲、交易性貨幣供給增加和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速提高推動的。輸入型價格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影響較大,交易性貨幣供給對居民消費價格影響較大,工資上漲對各類產品價格上漲均有重要影響,勞動生產率提高則是抑制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除五大基本要素和預期之外,土地價格上漲、投機性炒作、產能過剩以及政策調整等難以量化因素對物價上漲的影響均歸類為其他因素。綜合看,2010年一季度以來其他因素對物價上漲產生了一定抑製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