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上海戶籍改革:僅試行三年給人想像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15:40  


 
四種身份,承載著同一個夢想,訴說的却是不一樣的故事

  撰稿•楊 江(首席記者)

  在過去的10年間,我所在的家族通過經商、購房、就學、就業等多種渠道,很多人先後實現了移民上海的夢想。10年的跨度正好貫穿了上海從藍印戶口到引進人才落戶、從居住證試行到居住證“轉正”的戶改沿革,而我們這個大家庭中的9名成員也歷經這幾次戶籍制度的改革,出現多種身份。我大致作了一個分類:藍印戶口、上海市居住證(經商務工類)、上海市居住證(引進人才類)、上海市常住居民戶口,一共四種。

  對于我們來說,這個春天,最引發關注的新聞恐怕莫過于上海在全國率先鬆動戶籍政策,也就是《持有〈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的頒布。

  四種身份,承載著同一個夢想,訴說的却是不一樣的故事。

  人物:姨父、姨媽;姑父、姑媽

  在滬職業:經商

  在滬時間10-20年

  在滬證件:《上海市居住證》

  (經商務工類)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中,姨父與姑父兩家是最先移民上海的,上世紀80年代末,身懷精湛木工手藝的姨父首先到上海“站馬路”,經過10多年的打拼,終于在1999年創辦了自己的裝潢公司,同一年,同樣背景的姑父成爲了上海某知名裝潢公司的高級主管。

  姑媽與姑父細看此次《試行辦法》後首先表現出的就是失落與遺憾,因爲持有經商務工類《上海市居住證》的他們被“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7年”、“持證期間按規定參加本市城鎮社會保險滿7年”這兩個硬性指標擋在了轉正門外。

  今天的上海已經是一個海納百川極具包容性的移民城市,不過,早年嚴格的城鄉二元結構與城鄉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少部分上海市民的排外還是給姨父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阿鄉、鄉下人”,姨父說起當年這些稱呼至今仍覺刺痛。

  上世紀90年代,在滬務工還須持有《暫住證》,姨媽到上海探訪姨父,好幾次深夜有警察突擊檢查暫住證,姨父手下的工人還有的多次被收容遣送,這些都讓姨父他們强烈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名外鄉人,地位與上海人是不同的。

  “確實有低人一等的委屈。”姨父曾經多次對我感慨。因此,移民上海、做一名上海人,成爲了姨父這一輩沉重的夢想。1999年,姨父决定舉家移民上海,他將這個打算告訴了姑父,兩人不謀而合。决定這個時候移民,一是因爲從經濟條件上兩人已經具備,而且雙方子女都已到了上初中的年紀,再晚移民,孩子可能就難以跟上上海的課程,當然最爲關鍵的誘因就是自1998年,爲了促進房地産行業的發展,上海修訂了1994年試行的外來常住人口藍印戶口政策,滿足一定條件的外地來滬購房者可以申辦藍印戶口。

  成爲上海人的機會就這樣來了,姨父沒有奢望自己變爲上海市居民戶口,他同姑父一樣,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兩個人在上海普陀區的長征鎮各自看中了一套價值17萬元左右的兩居室,近80平方米。這個决定在江蘇老家引起了很大爭議,老人們多半不同意,一是覺得兒女從此離開自己了,二是擔心農民離開了土地,如何在城市生存。

  姨父與姑父最終說服了雙方的老人,“爲的就是後代子孫成爲上海人,享受到上海人的所有待遇。”

  按照當時的政策,近80平方米的商品房只能申請到一個藍印戶口,姑父家只有一個孩子,因此沒有問題,但是姨父却有些難辦了,他有一雙兒女,把名額給誰都有失公允。姨父最終把這個名額給了兒子小瑋,雖然表妹與我們這些親戚都有些想法,可是按照農村的思維習慣,倒也能理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