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屠呦呦獲獎爭議”背後的中西文化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11-10-20 14:25:58  


屠呦呦在拉斯克獎授獎儀式上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訊/今年9月23日,81歲的屠呦呦面帶笑容地站上了美國紐約拉斯克獎的領獎台,她用雙手捧起了沉甸甸的獎杯,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這一國際醫學大獎。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然而,拉斯克獎很快引發了一個爭議:是否應該把研發出強有力的抗瘧藥物——這個文化大革命期間政府一個大規模項目的成果——歸功於一個人?

“屠呦呦獲獎爭議”背後的中西方文化衝突 
 
  “拉斯克獎評委會很聰明,我覺得太聰明了。”李真真興奮地有些手舞足蹈。

  這位中科院專事科技政策的研究員指著一篇剛看到的文章,為其中一個細節擊節叫好——本年度拉斯克獎評委會問候選人:“如果你獲得了這個獎,你認為還有誰應該獲獎?”

  候選人不約而同在自己名字後添上了屠呦呦及其他有貢獻的人。“這是基於同行認可的選擇過程。”李真真說。

  李真真感慨於這一環節設置的智慧,當遊戲落幕,屠呦呦一人登上了領獎台。

  伴隨著屠呦呦斬獲國際大獎的歡呼,國內的質疑聲同樣強烈,一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

  無數人糾結於這樣一個“悖論”:一邊是這樣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產物,是集體貢獻;一邊則是重大的國際科技獎項一般都是頒給個人。

  而在李真真看來,屠呦呦爭議折射出了中西方評獎文化衝突,其背後,則是我們長期以來對科學家個體原創思想的忽視,而這恰恰是科學創新的本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