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商業銀行變革盈利模式方能自救

http://www.CRNTT.com   2013-08-23 08:35:04  


國內商業銀行的變革和調整迫在眉睫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訊/商業銀行“一手拿著抵押品,一手又要高回報”的“魚與熊掌”兼得資產運作方式將成為歷史。《經濟觀察報》日前登載銀監會“三個辦法一個指引”(流動資金管理辦法、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個人貸款管理辦法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起草專家之一杜靜的評論文章“商業銀行變革盈利模式方能自救”,全文內容如下:

  當前,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廣受詬病。一方面反映的是社會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背離態勢的思考。另一方面揭示的是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和機制性弊端等深層次問題,在特定領域、特別環節和特殊時期的具象表現。就是說,在經濟發展呈現整體性、趨勢性和持續性上升態勢中,長大並裹挾的商業銀行透支性盈利模式,其盈利狀況與實體經濟的反差,在經濟運行下行背景下,體現的更為明顯、更加突出,更不合理,對其變革和調整迫在眉睫。

  ■ 透支性盈利模式的路徑

  商業銀行的透支性盈利模式,主要是通過三個路徑來完成或實現的:

  路徑一:通過不良資產核算和形態的人為控制,減少當期成本,透支未來利潤。到今年六月末,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率為0.93%,絕對額控制在6000億元以內。如果單從數據上分析,毫無疑問處於全球領先水平。但不能理解和解釋的現象是,在如此低不良資產率且全部金融資產(M2)包括社會融資淨增加量均以15%左右速度增長的情況下,社會流動性卻出現緊張的現實。這說明一方面金融資產推動實體產業資產的效率在下降;另一方面,金融資產與實體產業資產的融合,從銀行業盈利的角度來講,正滋生出危及經濟、金融運行安全的“病灶”甚至“毒瘤”。

  其本質表現是,以資產的各類(總量、期限、利率、品種和手段)結構性錯配,延緩不良資產發生,甚至以增量的金融資產維繫已經“病入膏肓”或不複存在的實體(極端地說已具備破產條件)產業資產運轉。可怕的是,不論出於什麼目的、用什麼方式、以什麼形式,只要維持這種狀態的存在,商業銀行就能獲取收益(企業被動增加賬面債務)。商業銀行把經營中本應承擔的時期性損失,反倒轉化成了持續性利潤。

  路徑二:通過資產杠杆的人為加“長”和組合變異,增加“杠杆化”尋租收入,透支社會利潤。當前,中國金融總量是美國的約1.5倍,M2占GDP的比重已經跨過200%的高位,美國穩定在73%左右,歐元區控制在102%左右,基本沒有本土經濟資源的日本也只有160%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杠杆水平指標),從2007年時的162%上升到了2012年底的214%,已經落入“5—30法則”的警示區間(指5年內一國總債務占GDP的比重提高如果超過30個百分點,則可能走向金融危機),說明中國貨幣超發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已經付出“拉長和放大”杠杆的代價,並沒能對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的調整,帶來和產生實質性影響、變化與衝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了增強銀行業“杠杆化”尋租能力和水平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