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我們為何懷念民國的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1-05-04 13:39:27  


  中評社北京5月4日訊/我們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積重難返,所以才讓我們尋找、對比、懷念那些散落在各地、特點突出、教化明顯的民國教育樣本?此间中國青年報日前登載文章“我們為何懷念民國的教育”: 
 
  從2006年起就常在報刊上見到王麗追尋民國教育的文章,讀完內心總是覺得沉重。我們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積重難返,所以才讓我們尋找、對比、懷念那些散落在各地、特點突出、教化明顯的民國教育樣本?

  後來認識了王麗。在一些討論會、論壇上談起目前的教育問題,她總是有些憂慮,甚至有時會語速極快地高聲闡述自己的觀點,觀點和聲音一樣擲地有聲: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語文教育讓學生丟失了體悟、感受、欣賞漢語魅力的機會和興趣!

  開始不太明白她為何要如此執著地致力於研究和追尋過去的教育和過去的學校,許多調查都是她自掏腰包,經常是火車、汽車、步行奔波數千里。後來知道她曾做過小學、中學以及中師語文教師,編寫過中學語文教材,對教育之痛有直接的體驗,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

  如今,王麗把近幾年的文字集成册子——《追尋失落的中國教育傳統》。

  失落的中國傳統教育在哪裡?書中一個個被王麗挖掘還原的歷史片斷似乎可以回答。《故鄉李山》中的李山村,是王麗家鄉溫州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百年前村中開辦學堂,編寫了識字課本《李山書》,生活常識、時令、稱呼、藥材、數目、契約無所不包,就是這樣一册帶有鮮明鄉土色彩、時代色彩的小百科全書,讓這個村子百年來無文盲、無賭博、無偷盜。

  “在李山的短短兩天裡,我仿佛無意間觸摸到一座中國山村的脈搏和心跳——信賴於廟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長於民間的鄉土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骨骼和血肉。”這是作者的感慨,而此時,像中國大部分鄉村一樣,李山村人口正在急驟減少,當年通過《李山書》啟蒙的古稀老人正在試圖以修祠堂、重印這本識字課本來阻止村子變成“空心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