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日本如何走向軍國主義滅亡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0-06-16 09:20:21  


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6月16日訊/很多人想不通,二戰時日本沒事跑去偷襲珍珠港幹嗎?根本是自尋死路,不然中國日後的命運還真的很難說。有人覺得推動日本做出此等蠢行的原因是石油,當時日本生產的石油大概只能滿足自身5%的需要,超過90%要從美國進口。那頭美國一斷油,日本的戰略儲備僅夠支持一年半,窮途末路,只能豪賭一把,看看能否出奇不意,一擊打垮美國。

  但這還不是根本原因。事實上,是日本在明知會觸怒美國的情況下仍去攻擊南部法屬印度支那,這才換來了禁油的處罰,本來是根本不該有這麼一茬事兒的。有些事情的發生,往往是在很久以前,某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因素決定好的。日本敗亡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1877年。當時日本叛亂四起,議會制再過兩年就要實行,叛亂雖被平息,保守派卻擔心亂黨的餘孽不用拳頭說話而改用嘴說話,到時候他們進了議會,人模狗樣的做了官,還不知日本會變成什麼樣子。

  山縣有朋抓住這個機會,大肆鼓吹“軍隊統帥權”,要讓軍隊“直接效命於天皇”,以免被亂黨利用。所謂“軍隊統帥權”,就是說軍隊完全不受政府控制,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你聽命於天皇,我也聽命於天皇,誰也不比誰大。有些日本學者指出,這個“統帥權”說白了就是軍隊可以無法無天,完全不受管制。事實上也是如此,天皇只是個象徵性的人物,偶爾才發句話,整個日本軍隊實際上是受山縣有朋個人控制。而到了二戰時期,表面上軍隊和政府是平行的,但因為某些特殊的原因,軍隊其實完全壓倒了政府。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現任武官制”,即內閣陸軍、海軍大臣必須由現役軍人擔任。這成了二戰時日本軍隊挾持政府的一大法寶,出了什麼事就不給內閣派人,少了兩個大臣,這內閣還怎麼玩?但這並不是關鍵因素,關鍵因素仍在於上面那個“特殊原因”。1913年,“現任武官制”被內閣廢除,到1936年,日本首相廣田弘毅在軍部的壓力下,不得不又恢復了“現任武官制”。

  這麼荒唐的政策,照理來說是不該實行的。但當時的內閣出於對叛黨的恐懼,再加上“直接效命於天皇”這一條確實“聽起來很美”,似乎並無不妥,於是便飲鴆止渴,把整個軍隊的控制權交給了山縣有朋。山縣有朋這發跡之路,倒是跟希特勒有幾分相似。不過他沒希特勒那麼遠大的抱負,坐擁軍權,壞事確實幹了不少,可沒能幹出什麼太了不起的壞事,所以倒也沒人當回事。直到五六十年後,這個小小的制度才體現出無窮無盡的惡果,這時的日本政府想再奪回山縣繼任者們的權力,卻發現已經太遲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