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國評論月刊:建構兩岸整合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二)兩岸“不獨”“反獨”力量主動提升歷史論述的品質

  史觀之爭,既是權力之爭,也是論述之爭。前面提及,在與分裂史觀的交鋒中,統一史觀暫處劣勢。而常識告訴我們,“弱勢者”往往比較為難:不作為,處境會更惡劣;作為,短期內又很難產生扭轉局面的效果。這種時候,“不信青史盡成灰”的耐心彌足珍貴。為扭轉被動,我們應主動更新觀念,提高歷史論述品質。

  例如,我們常講“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當然沒錯;但“古”到什麼時候?三國衛溫時?論據如果經不起推敲、沒有說服力,勢必影響人們的認同。關於三國衛溫的歷史,用來論證兩岸聯繫之悠久尚可,但用來論證“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顯然有些勉強。(注14)

  例如,如何強化歷史論述的一致性。台北市長郝龍斌,來自聲稱“恪守憲法”的國民黨陣營,對增進兩岸聯繫持正面態度,最近卻宣佈台北市道路不再以大陸地名來命名。筆者認為,不管此類行為的動機是什麼,客觀上已經產生衝擊兩岸歷史聯繫、“去中國化”的負面效果。對此,我們不能因為強調和平發展、強調求同存異便視而不見。

  例如,眾所周知,台獨分裂勢力總是緊盯對手的“問題”,甚至在對手沒有“問題”時不惜捏造“問題”、渲染“問題”,借此成功將對手置於被動招架境地;相比之下,“不獨”力量顯然缺少這種意識,甚至連本來對自己很有利的機會也白白浪費掉。以扁家弊案為例。儘管來自不同陣營的人們對其有不同解讀,但扁家貪腐是鐵證如山的事實;儘管扁口口聲聲聲稱把貪款用作“建國基金”,但它實際與台獨無關--連台獨精神領袖李登輝也痛批他“只顧個人與家庭,錢能A就A”(注15)。可見,拿台獨為貪腐做道德辯護根本站不住腳。但對這個揭露台獨本質、硬傷的機會,島內執政力量只是把“輿論戰”的側重點放到了一般意義的“公權私用”上,沒用涉及台獨的“去道德化”,著實可惜。由此可見,“不獨”力量有效反擊台獨,不是沒有機會,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意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