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國評論月刊:建構兩岸整合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歷史激發情感。人們通過學習歷史,瞭解到共同體的優秀與輝煌,油然而生榮譽感,為身為民族一員、國家一員而倍感自豪;對生於斯長於斯、從中獲得安全與溫暖的共同體,心存感激;對共同體的破壞者,在共同的苦難記憶的刺激下,形成“同仇敵愾”的心理狀態。

  在台灣,分裂史觀熱衷於通過歷史教育割斷台灣與大陸的歷史紐帶。例如,片面誇大中國歷史的負面元素,在台灣人中製造負面記憶和“不屑與大陸為伍”的意識;製造大陸“欺負”台灣的歷史印象,阻止人們在心理上“親近”大陸;傳播“苦悶的歷史”“亞細亞孤兒”“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等悲情消極論調,強化必須擺脫“中國”的“出頭天”意識。結果,台灣人已有的歷史“仇恨”還沒有被消除,更嚴重的新“仇恨”又被人為製造出來,“愛台灣”成為狹隘、廉價的政治口號。

  (四)意志:在對進步的感受中堅信“我能行”

  認同,是一種歸屬感,是人們將自己的期盼、命運“放心地”寄託於正當且“旺盛”的共同體之中。一個理念、制度或實踐,如果被一個人從內心認定是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便不會得到真心、持久的認同。

  人們學習歷史,可以從中認識到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確立辨別善惡的是非觀念,堅信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正當性。例如,中國幾千年歷史所積累形成的“統一正當、分裂邪惡”的大一統觀念,便是中國人維繫國家認同的重要心理基礎。

  再者,人們學習歷史,可以認識和感受共同體的頑強生命力,堅定對共同體的信心。正如《人民日報》在辛亥革命90周年時指出的:“記住這段歷史,是為了記住,中華民族不甘屈辱,‘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即使曾經被宰割,被淩辱,被西方列強所瓜分,只要有這樣一股氣,不甘屈服,不甘落後,仍然能夠站立起來。”(注5)這一表述,便是用歷史來激勵後人的範例。而台獨分裂勢力為了吸引和激勵支持者,總是積極宣揚“台獨先輩”們對抗“中國”、追求獨立的“奮鬥史”,渲染台獨運動不斷取得的所謂“歷史進步”。在他們眼,數典忘祖、阻礙統一的民族敗類,竟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