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國評論月刊:建構兩岸整合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二)認知:在對“大勢”的判斷中決定“我選誰”

  認知,涉及事實與原因;認可,涉及好壞與態度;認同,涉及忠誠與行為。

  正常情況下,只有被“認知”的,才會被“認可”;只被“認可”的,才會被“認同”。不以正確認知為基礎的“認可”,盲目而脆弱;不以真心認可為基礎的“認同”,虛假而短暫。

  “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既是國家認同的內容,也是國家認同的動力。筆者認為,從時間維度講,此處的“怎樣”,顯然包括“過去怎樣”“現在怎樣”“將來怎樣”等三方面,而這些皆為史觀內容。如何回答這三個問題,直接影響著國家認同的傾向。

  以台灣問題為例,台獨分裂勢力對歷史(台灣歷史、大陸歷史、兩岸關係歷史、世界歷史等)的錯誤認知,是其研判兩岸關係大勢、抗拒中國國家認同的心理基礎:他們沒有認識到,台灣問題在大陸的高度敏感性及大陸反對台獨時的堅決性,是由近代中華民族之屈辱歷史及艱難奮鬥歷程決定的,絕不是某個政黨為了所謂一己之私而刻意強化的“狹隘民族主義”;他們沒有認識到,中國幾千年漫長歷史的分合規律,統一是主流、是大勢所趨,而台獨分裂活動拂逆中國發展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註定要失敗;他們沒有認識到,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此結構性背景下,執迷不悟地以“不沉航空母艦”自居、妄圖依靠美國“為台獨而戰”,創造所謂“台灣建國”的“光輝”歷史,無異於緣木求魚。

  (三)情感:在對過去的回憶中明確“我愛誰”

  認同,是情感的昇華。一個共同體只有能夠使人產生好感,才稱得上有吸引力。人們不可能真正認同一個被自己內心界定為“敵人”的國家。敵我觀念截然相反的兩個(或更多)群體,不可能維繫共同的歷史認同、國家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