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國評論月刊:建構兩岸整合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三)混亂

  主要表現在:

  1,歷史課綱頻繁變更,教材編寫“一綱多本”。人們接受了指導思想不同的歷史教育,由此形成的史觀顯然不可能統一。

  2,由於歷史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統獨雙方都較易找到有利於自己的立論依據。以國際關係視角下的兩岸定位為例,當年,大陸的共產黨與台灣的國民黨,為爭奪正統、製造己方“得道多助”、對方“失道寡助”的局面,在處理中美關係、中日關係時,措辭稱不上嚴謹(如所謂的recognize問題),客觀上為今日文字之爭埋下伏筆。

  3,“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怪圈,是台灣政治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在國家認同問題高度意識形態化的情況下,各方缺少達成共識的理性溝通平台。持有不同史觀的各方,多年來始終無法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尤為嚴重的是,有些政治勢力為了一己之私,沒有展現出果斷解決史觀爭議的意願,甚至不惜以尊重自由、多元的名義,縱容和製造新的混亂。

  4,史觀的混亂,不只存在於不同陣營之間,還存在於“不獨”陣營內部。比如,堅持“不統不獨”立場的執政黨,任命一個典型的台獨史觀鼓吹者林滿紅擔任“國史館”負責人,著實令人費解;再比如,對辛亥革命的態度,馬英九、國民黨儘管一直分貝很高地尊稱孫中山為“國父”、誓言“承擔繼往開來的重任”,但在更具實質意義的論述及政策層面,始終冷處理辛亥革命及其精神遺產中原本很豐富的“統一”內涵。

  5,追問“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是人類之本性,古今中外皆然。長期處於史觀衝突與認同糾結之中的台灣人民,只要找不到足以說服自己的答案,就會永遠處於困惑、失落之中,台獨分裂勢力也就永遠擁有操作空間,史觀混亂局面的終結便遙遙無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