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如何重建中國社會道德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11-12-06 10:08:56  


 
社會分化導致道德解體

  市場經濟必然導致社會分化。在市場經濟產生之前,儘管也不存在絕對平等的社會,但社會成員之間的差異,尤其是經濟差異並不很大,這是因為大多數社會成員都生活在很低的生活水平上,用學術的話來說,是一種生存(或者生計)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最有效的機制,但也導致了收入分配差異拉大,財富分配不均。社會分化導致社會道德解體。

  怎麼辦?歷史上有兩種方法。一是馬克思路線,即消滅資本主義,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現象。但歷史證明這種方式已經失敗。從馬克思主義演變到最後斯大林版本的貧窮社會主義,等到消滅了市場經濟,社會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國家通過政權動員來發展經濟,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沒有可持續性。最終社會變成了普遍貧窮社會。在人人貧窮的狀況下,只能產生虛假的道德。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其實也並無道德可言。

  另一種方式就是用社會主義,來遏制和消化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的衝擊。這是西歐發達社會的經驗。通過長期的社會主義運動,歐洲社會從早期馬克思和狄更斯所描述的“悲慘世界”式的原始資本主義,過渡到福利資本主義。沒有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很難想象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能夠生存到現在。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主要貢獻,就是確立了一個社會領域。當市場經濟或者資本主義仍然在經濟領域發揮其作用的同時,通過提供保護社會的機制,避免社會領域的過度市場化和貨幣化,從而保護了社會領域。儘管人們非常強調宗教在提供西方社會道德資源方面的作用,但如果沒有近代以來的種種保護社會的機制,很難保證社會道德體的生存和發展。

  回到中國,要重建道德,人們也不得不在這些方面做文章。很難想象通過消滅市場經濟而能重建道德。這已經被證明為失敗。實際上,消滅市場經濟本身需要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而這個過程本身就會製造出無窮的非道德。
道德重建,誰是主體?

  道德的重建,誰是主體呢?既然道德的解體是資本力量、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三者互動的結果,那麼道德的重建也離不開這三個角色。在西方的道德重建過程中,政治和社會的力量扮演了最為重要的作用。資本儘管是道德解體的主要根源,但道德的重建還是需要資本的力量。道德重建包含經濟成本,這種成本必須是由資本來承擔的。西方福利社會的基礎還是市場經濟,沒有足夠的財富,就不會有福利的可能性。

  在中國,政治權力或者政府能夠在道德重建過程中做什麼呢?至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政府需要構建一個有利於道德產生和發展的結構,那就是經濟、社會和政治三者之間的平衡。任何社會具有三種力量,即經濟力量(錢),政治力量(權力)和社會力量(人口)。這三者的相對平衡有助於社會道德的產生和發展;反之,一旦這三者之間失去平衡,道德就會面臨解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