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用工荒背後的中國人口結構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2-04-26 08:30:32  


 
  問:有觀點認為,好像中國人口多,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可無限供應,您又怎麼看中國目前和未來的勞動力供應形勢?

  易富賢:從日本的情況可見勞動力變化對經濟的影響。由於長期的低生育率,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15歲~64歲總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非常緩慢,1995年之後開始負增長,1995年~2010年GDP年均只增長0.9%。

  中國現在不但面臨勞動力短缺,也面臨人口結構老化,中位年齡將從現在的35歲提高到2030年的44歲。中國產業升級的能力將越來越難。中國年輕勞動力短缺卻很可能讓“中國製造”既減量,又提不了質。

  中國15歲~64歲總勞動力從1979年的5.6億增加到2012年的10億,而目前從數據看,中國20歲~39歲青壯年勞動力到2011年減少為4.2億,比2002年減少了7%,而到2032年將減少到2.9億。

  社會對19歲~22歲人口數量變化最為敏感,這是企業所需的最有活力的新增勞動力,是大學年齡人口,是參軍入伍年齡人口。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2009年中國19歲~22歲人口數量達到歷史頂峰(1.05億),然後就快速減少,到2019年只剩下0.57億,10年下降差不多一半。

  勞動力短缺並不意味著充分就業,相反,失業率會更高。日本勞動力短缺後,失業率反而從1980年~1989年的2.5%升高到2000年~2009年的 4.65%。中國與日本還不同,中國有龐大的“過剩”中老年勞動力,產業升級之後,他們如何就業?

  勞動力紅利是真紅利

  問:人口紅利被認為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學者認為,目前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助推即將消失,您的觀點呢?

  易富賢:中國社科院人口所所長蔡昉率先引進人口紅利理論,將計劃生育降低生育率所引起的撫養比降低稱為“人口紅利”。胡鞍鋼等經濟學家也認同這一觀點。

  2006年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也認為,“生育率下降導致人口撫養比下降1/3,為經濟增長創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紅利"期。”

  總撫養比是指非勞動年齡人口(0歲~14歲兒童、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人口)之比,總撫養比包括兒童撫養比(0歲~14歲兒童與勞動人口之比)和老年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人與勞動人口之比)。

  其實兒童撫養比是投資,老年撫養比是還債;生育率下降越快,兒童撫養比下降越快,今後老年撫養比上升越快。我比較了1961年~2010年日本、歐盟的人均GDP增長率與撫養比的關係,發現人均GDP年增長率與兒童撫養比是正相關關係,而與老年撫養比是負相關關係。

  中國經濟確實將在2013年後開始減速,但並非因為總撫養比上升,而是因為勞動力開始減少和老年化加速。所以,真正的人口紅利是人口數量紅利、勞動力紅利,而不是低撫養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