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發改委月批200個項目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2-08-12 09:30:18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訊/為了力扼經濟下挫,發改委投資項目的審批速度明顯加快,以確保投資增速的繼續高增長。據報道,自今年5月中央強調“穩增長”至今3個月以來,發改委項目審批通過數目一直維持200個/月以上。

  中國企業家發表財經評論人倪金節文章稱,較之去兩年同期嚴控投資增速,大力推進經濟轉型的決心,眼下中國經濟正在重回保投資周期。之所以如此,關鍵原因或許在於上半年經濟下滑速度遠超預期,在消費需求啟動依舊艱難、出口遭遇國際經濟低迷的當口,為了確保經濟不發生“硬著陸”,迅速求助於政府投資主導經濟,效果自然會立竿見影。

  文章指出,以如此快的速度審批項目,背後自然會衍生諸多問題。雖然相關人士一直堅稱,這些項目不是臨時上報的審批,都是此前積累和經過論證的,而且也都是按照“調結構”的要求來貫徹審批。但是,這麼短的時間內,放行如此多的項目,而且恰好和穩增長時間一致,很難讓人相信,這些項目的上馬都利於經濟結構的轉型。

  實際上,在地方政府唯GDP為政績、土地財政依舊根深蒂固的當口,地方所報項目,絕大多數依然還是那些短期就能產生效益的。不久前,廣東湛江上馬的鋼鐵項目,官員激情“吻增長”就足以說明,以發改委為主導的審批經濟模式,不大可能主動進行吐故納新。在他們眼里,只會繼續走老路。而且,項目審批本身,就隱含了一個假定,就是審批者比項目執行人更智慧,只有這樣,在邏輯上才能證明項目審批的合理性。顯然,這一假設很難在現實成立。

  文章認為,由於結構改革配套措施未及時到位,為了規避“硬著陸”風險,確實可以適當維持投資的適當增長;但是如此的“大幹快上”,則早已經脫離了適度的原則。若以此速度繼續審批下去,那可以預期,未來6個月內,中國經濟勢必會掀起新一輪的投資浪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重回30%以上的高位,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只會愈發跛腿。

  那麼,所謂的“調結構”也就演變成加固“老結構”,大幅度提高消費需求也就成為奢望。民間投資亦難以因為政府投資加速而協同激活,反而可能會遭遇進一步地打壓。正當“新36條”實施的關鍵時刻,中央和地方諸多大項目的上馬,定然會在融資渠道、市場准入和市場機會等方面形成“擠出效應”。

  當此關鍵時刻,切不可再以月批200個項目的速度,大規模上馬以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為主導的投資項目。而應該切實地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有實際的動作。不然,此輪投資浪潮只會在明年又帶來一波經濟過熱周期,宏觀政策又要走向緊縮周期。這樣的“一年一變”,只能是進一步縮短中國經濟整體的周期,迅速在通脹和通縮中切換。

  文章強調,穩增長必須不能以惡化經濟結構為代價,更不能深度加固畸形的增長模式。而這尤為需要關注的就是防止“大幹快上”風潮的再度出現,不能為了快而快。就此而言,應進一步加快推進一系列地制度變革,減稅以藏富於民,改革以激發制度紅利,創新以提高中國經濟效率,這樣帶來的經濟增長才是中國經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