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如何把握發展理念與政策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3-10-22 08:37:28  


  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訊/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規模和較為堅實的經濟基礎,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市場化改革的經驗,目前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主要是來自高增長的回落和經濟結構調整以及消化前期大規模投資所形成的叠加影響。當前政策選擇一方面要堅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轉變政府職能,同時要解決好政府投資功能的轉變所形成的投資空間的替補問題和如何通過深化改革構建公平的競爭環境,以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來實現國民經濟新的健康平衡增長。

  把握經濟發展的重要理念

  證券日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文章表示,當前中國正面臨重要的改革機遇期,而這一機遇期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時間上的緊迫性,二是改革突破口的選擇。若不能把握好時間節點,盡快採取行之有效的重大舉措,通過深化改革激活中國經濟的發展活力,一旦錯過這一機遇期的時間點,中國經濟很可能會陷入新的被動發展局面。當務之急,需要把握好經濟發展的理念及改革的路徑與重點。

  首先是發展理念的調整與體制機制的保障。

  發展理念的變化與調整將決定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中國經濟發展理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包括高度依靠資源能源消耗的規模擴張型發展模式,政府職能與考核中的“GDP增長主義”傾向等,已經積累形成了新的增長矛盾。必須對傳統的發展理念進行深刻反思,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樹立勞動創造價值、勞動生產率決定效益、公平競爭決定發展環境、資源優化配置決定發展活力等基本經濟發展理念,通過改變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形成內生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而這些理念的轉變與調整,單純靠人的覺悟和行政部署是難以實現的。必須輔之以必要的新的發展指標的考核體系及法律法規的約束。

  第二是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公平競爭環境。

  中國推動轉變發展方式以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有所改變,但仍未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其根本原因在於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仍未形成,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仍有待改善,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仍制約並影響著企業發展的內在動能。所以要堅決抑制過多的政府主導型投資項目,加強政府對公益性事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給企業投資留下更多選擇的空間。政府應下大力氣,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由此形成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