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經濟仍有適度加杠杆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3-10-24 09:06:02  


 
  加杠杆前提是經濟穩定增長

  文章指出,中國加杠杆的前提是穩定的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的經濟整體上沒有大的風險,新一屆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也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但若預防性的政策調整沒有真金白銀式的宏觀政策能量注入,開水煮青蛙式的慢性衰退也不是沒有可能。經濟金融領域里的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鏈條斷裂風險、影子銀行超常式增長後的兌付風險都有可能上升,而這是我們應堅決預防和制止的。我們現在一定要充分認識到穩增長的重要性,堅決捍衛“經濟增長的前瞻性指導”,做好預調微調,不要忽視發展這個硬道理。

  穩定經濟增長,在促進消費的同時,要穩住投資。2005年以來中國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作為基本國策,其綜合效果必然是降低儲蓄率。但儲蓄率降低有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消費增長還不能彌補投資增長的過渡期內,我們贊同新供給主張,不能簡單批評“高儲蓄、高投資”,也不能照搬套用歐美國家以消費促增長的發展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導致危機的根源),更不能認為消費產生的GDP才是高質量的GDP,而投資產生的GDP是低質量的GDP。擴大投資並不必然導致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實際上,沒有投資就沒有供給,也就沒有消費(除非像歐美部分國家一樣靠借債、靠印刷貨幣、靠進口消費)。投資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國家經濟硬實力的依托和就業的源泉,對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超常規的“追趕”階段,投資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從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際進程和成效看,由高儲蓄支撐的高投資,不僅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相反這是中國得以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中國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和結構,應當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逐步合理演進,而不宜人為強力調整,更不宜直接套用早已實現工業化、信息化的美國的投資消費結構指標,否則容易導致錯誤的宏觀政策導向。

  優化投資主體,改善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是加杠杆的關鍵。應盡量減少政府投入,最大限度動員和利用民間投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向實體經濟和公共領域轉化。更多地把投資引入教育、科技、醫療、環保、新興產業等領域。加強對政府和國企投資的管理,防止低效投資和堅決治理產能過剩,提高投資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