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智庫雜誌:香港與內地需形成命運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5-11-13 00:22:24  


 
  第一階段是1997年至2003年(井水不犯河水)。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前,中央與香港基本上處於“相安無事”狀態。雙方本著“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則(尤其是中央一方)在處理涉及兩地關係的問題時都比較克制。這樣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回歸過渡期的慣性延續。在回歸談判過程中,鄧小平曾論述過兩地之間的關係,但主要是從香港自己發展自己的,內地不會干擾香港,也不會給香港添麻煩等角度來談,如“中國根基在大陸,不在台灣,不在香港。四化建設,香港出了點力,以後甚至出力更小也有可能,但我們不希望小。中國的建設……主要靠自力更生,靠大陸的基礎,……所以香港也好,台灣也好,不要擔心統一以後大陸會向你們伸手,不會的。”⑦然而,香港並不是在真空中發展,它受到各種各樣的外部影響。“井水”和“河水”總有打交道的一天。

  第二階段是2003年至2010年(兩地摩擦初現)。2003年的大遊行以及作為香港憲制責任的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挫敗令中央吃驚。中央對港政策轉為強調“有所作為”。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推出,這是兩地關係中里程碑式的事件,為拉動香港經濟增長,改善就業,增進兩地民眾間的交流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奶製品爆發三聚氰胺事件等,均引發港人空前關注,無論是迅速向汶川人民捐款,還是就三聚氰胺事件促有關部門盡快解決,都顯示了港人對國家、對內地事務的關心。2008年上半年的民調顯示,港人的中國人認同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認為是純粹香港人的佔18.1%,廣義香港人的佔47.3%,廣義中國人的佔51.9%。⑧然而,內地的一些負面事件經港媒炒作後,持續發酵,也損害中國內地在港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港人心目中的形象。

  與此同時,香港內部也發生變化。圍繞市區重建,不少港人開始關注“集體記憶”、“本土議題”等。在這些新的價值轉向中,“80後”冒起,一系列由年輕人主導、參與的“新社會運動”引發社會討論。這些運動起自2006、2007年間的保衛天星、皇后碼頭,2009年、2010年之交的反高鐵撥款活動則把香港的“80後”“第一次連結起來”,被活躍人士稱為“時代衝突的一面鏡子”。“80後”為反對高鐵撥款,先後組織多場抗議活動,在2010年1月16日財委會最終通過撥款後,約有數百人兵分多路“佔領”中環多條要道,一度使中環路面交通癱瘓。現在回看,這就像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的一次小型演練。不過,截止2010年,香港的矛盾還主要集中在內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